|
示報寧長老 / 作者:王安石 |
白下亭東鳴一牛,山林陂巷凈高秋。
新營棗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誰比丘。
|
|
示報寧長老解釋:
詩詞:《示報寧長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白下亭東鳴一牛,
山林陂巷凈高秋。
新營棗棫我檀越,
曾悟布毛誰比丘。
中文譯文:
白下亭東傳來一只牛的鳴叫聲,
山林中小巷幽靜而宜人的秋天。
新的軍營里有棗椹和樹梧桐,
我曾經領悟過織布之道,誰能與我相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報寧長老的示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于寧長老的敬仰和對佛教的理解。
首句“白下亭東鳴一牛”,描述了一個清晨,白下亭東傳來一只牛的鳴叫聲。這里牛的鳴叫聲可以引申為佛教的鐘聲,象征著佛法的傳承和宣揚。
接著描述了山林中秋高氣爽的景象,小巷清幽宜人,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這里的秋天也可以象征著人的內心明凈和寧靜。
下半首營造出新的軍營的場景,有棗椹和樹梧桐,展現了一種繁榮和富饒的景象。王安石自稱“我檀越”,檀越指的是佛教中供養僧侶的人,這里可以理解為王安石對佛教的尊重和推崇。
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誰比丘”,表達了王安石曾經領悟過織布之道,布毛指的是紡織布料的技藝。這里可以理解為王安石在佛教中獲得了一定的啟示和領悟,而詢問誰能與他相比,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修行者的敬佩之情。
整首詩通過景物描寫和自我表白,表達了王安石對佛教的敬仰和對佛法的思考。同時,詩中也展示了作者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藝的自豪和對于修行者的敬重。這首詩既具有景物描寫的美感,又融入了王安石對佛教的思考和自我表白,是一首充滿內涵的宋代詩詞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