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 / 作者:王安石 |
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懷後殪戎。
胡地馬牛歸隴底,漢人煙火起湟中。
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爭趨上將風。
文武佐時慚吉甫,宣王征伐自膚公。
|
|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解釋:
詩詞:《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
朝廷今日四夷功,
先以招懷後殪戎。
胡地馬牛歸隴底,
漢人煙火起湟中。
投戈更講諸儒藝,
免胄爭趨上將風。
文武佐時慚吉甫,
宣王征伐自膚公。
中文譯文:
朝廷今日取得四夷的功績,
最初是通過招撫后來鏟除敵寇。
胡地的馬?;氐诫]山腳下,
漢人的煙火升起在湟水中。
投下戈矛,更加注重文治的儒家學問,
摘下頭盔,爭相效法優秀的將領。
文臣武將都自愧不如吉甫,
宣王征戰征服敵方的事跡令人自豪。
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作的,它表達了對朝廷在平定四夷的戰爭中取得的勝利的贊頌和慶賀之情。詩人首先稱頌了朝廷招撫敵寇的策略,然后描述了戰爭勝利后胡地和漢地的景象。接著,詩人表達了對文治的重視,主張棄戈從文,崇尚儒家學問。最后,他以宣王征伐敵寇的事跡來彰顯國家的榮耀和自豪感。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述了宋代朝廷在平定四夷的戰爭中所取得的勝利。詩人通過對比胡地和漢地的景象,展示了戰爭勝利后國家的繁榮和安定。而在戰爭勝利后,詩人強調了文治的重要性,主張將重心轉向文化和教育,重視儒家學問的傳承。最后,詩人通過提及宣王征戰的事跡,凸顯了國家的歷史榮耀和英雄氣概。
整首詩表達了對朝廷的贊美和對國家繁榮的期望,同時強調了文治在戰爭勝利后的重要性。這首詩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國家興旺和人民幸福的關切,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和儒家思想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