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 作者:王安石 |
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
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
|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解釋:
詩詞:《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作者:王安石(宋代)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內容: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中文譯文:
被召試卷未能應約,
戴著擔子難以仰望天空,心里自怪虛名也自嫌。貧瘠的土地上也能品味到快樂,可能只有蚯蚓能夠保持純潔廉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他是北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境遇和內心感受的思考。
詩中的“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指的是王安石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因為身負重任而無法回應朋友的書信。這句話折射出作者在政治事務中的忙碌和責任感。
接下來的兩句“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表達了作者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無暇顧及自身的追求與理想,對自己的名聲也產生了懷疑和不滿。在忙碌的工作中,作者感到自己像是戴著盆一樣,難以仰望天空,難以追求更高的目標。
最后兩句“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描繪了作者對貧瘠的土地和蚯蚓的思考。槁壤代表了貧瘠的土地,而太牢則表示堅實、不易改變。作者認為即使是貧瘠的土地,也能夠體味到其中的快樂和滋味。而蚯蚓則象征著清廉和純潔,可能是因為蚯蚓在貧瘠的土地中能夠保持純潔的狀態,作者對其產生了一種羨慕和贊賞之情。
整首詩通過對作者自身的思考和對自然景象的比喻,表達了忙碌與責任感之間的矛盾,以及對清廉和純潔的向往。它反映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和文人的雙重身份,在執政的同時,也有對內心世界的思索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