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奉酬李質夫 / 作者:王安石 |
逸少池邊有舊山,幾年征淚染衣斑。
駑駘自飽方爭路,騕褭長饑不在閑。
雪漲江南歸浩蕩,煙埋河朔去間關。
勞歌一聽皆愁思,況我心非木石頑。
|
|
次韻奉酬李質夫解釋:
詩詞:《次韻奉酬李質夫》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逸少池邊有舊山,
幾年征淚染衣斑。
駑駘自飽方爭路,
騕褭長饑不在閑。
雪漲江南歸浩蕩,
煙埋河朔去間關。
勞歌一聽皆愁思,
況我心非木石頑。
中文譯文:
在逸少池邊有座古山,
多年輾轉戰爭淚染衣斑。
普通的馬匹得到足夠的飽食才爭先闖路,
高貴的馬兒卻長期饑餓而不閑散。
大雪融化江南河水洶涌,
煙霧籠罩河朔地區斷絕交通。
聽到勞歌時都感到憂愁思緒,
更何況我內心不是像木頭石塊那樣固執頑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李質夫的回詩。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戰亂之景,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心情。
詩的開頭描述了池邊的古山,暗示了詩人年少時的逸閑生活。接著,詩人提到幾年的戰亂使他的衣衫沾滿了征淚,表達了他的輾轉戰爭經歷和痛苦心情。
接下來,詩人通過對馬匹的比喻,以駑駘與騕褭相對照,表達了平凡百姓與貴族的不同遭遇。駑駘在得到充足飽食后才爭奪前進的路途,而騕褭則長期饑餓并不能閑散。這種對比凸顯了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戰亂帶來的惡劣環境。大雪融化后的江南水位上漲,河朔地區被煙霧籠罩,交通受阻。聽到勞歌時,人們都感到憂愁,這反映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傷痛和困頓。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內心痛苦,他的心思不像木頭和石塊那樣固執頑強,而是充滿了憂愁和痛苦。詩人通過描繪戰亂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抒發了對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的關切之情。
這首詩以其真實的描繪和深刻的感悟,展現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是王安石詩歌創作中的一部優秀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