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蕖 / 作者:王安石 |
芙蕖耐夏復宜秋,一種今年便滿溝。
南蕩東陂無此物,但隨深淺見游鯈。
|
|
芙蕖解釋:
詩詞:《芙蕖》
芙蕖耐夏復宜秋,
一種今年便滿溝。
南蕩東陂無此物,
但隨深淺見游鯈。
中文譯文:
芙蕖是夏季的耐受者,更適宜秋天;
今年一種芙蕖已經滿滿地長滿了溝渠。
南邊的湖泊和東邊的池塘沒有這種芙蕖,
只有在水深淺處才能看到游動的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描述了芙蕖這種植物的特點和美麗。芙蕖是一種能夠耐受夏季高溫的植物,而在秋天更加適宜生長。詩人觀察到今年這種芙蕖已經長滿了溝渠,生機勃勃地生長著。他指出在南邊的湖泊和東邊的池塘中卻找不到這種芙蕖,只有在水的深淺處才能看到游動的魚。
這首詩通過描繪芙蕖的成長和存在的局限性,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感悟。芙蕖具備耐受夏季高溫的特性,而在秋天更具生命力,這種特點使得它成為詩人心目中的一種美好形象。詩中的對比也突出了芙蕖的獨特性,它只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而其他地方卻沒有。最后一句提到水深淺處的游魚,進一步襯托了芙蕖的存在與生命的美好。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對芙蕖的描繪,傳達了詩人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和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多樣性,同時也呼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整體上,這首詩給人以靜謐、自然的美感,讓人沉浸在自然景觀中,體味生命的奇妙和自然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