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史 / 作者:王安石 |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
|
讀史解釋:
《讀史》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
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暗猶承誤,
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
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
獨守千秋紙上塵。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讀史的思考和感慨。王安石認為,歷代功名的追求都是困苦而辛苦的,而這些努力最終會歸于何人?當時的歷史記載往往模糊而錯誤,末世的俗務(wù)更加混亂,真實的歷史被掩蓋。所傳承的歷史只是糟粕,而非精華之美。丹青難以描繪出這種精神的追求。區(qū)區(qū)人們的智慧和意志怎能盡全功名的意義呢?歷史只能在紙上塵封,不容易留下真實的痕跡。
賞析:
《讀史》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對功名的疑問。詩中的"讀史"并非單指讀歷史書籍,更多地是對歷史的思考和反思。作者認為,歷代追求功名的人都經(jīng)歷了艱辛和困苦,但最終功名歸于何人仍是個謎。歷史的記錄被掩蓋和扭曲,末世的繁瑣事務(wù)更加混亂,真實難以辨識。糟粕所傳的歷史只是表面的東西,真正的精華卻難以被描述,這種精神的追求無法被丹青所寫。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無奈和苦澀,認為人們的智慧和意志無法完全體現(xiàn)在功名之中,歷史只能被塵封在紙上,無法永久留存。
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的方式,表達了王安石對歷史和功名追求的思考。它揭示了歷史的扭曲和真實的難以捉摸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功名追求的深思和對傳世之作的質(zhì)疑。整首詩氣勢凝重,寓意深遠,給人一種深思熟慮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