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 / 作者:王安石 |
江上齋船駐彩橈,鳴笳應滿綠楊橋。
久為漢吏知文法,當使淮人服教條。
拱木延陵瞻故國,叢祠瓜步認前朝。
登臨莫負山川好,終欲東歸聽楚謠。
|
|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解釋: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江上齋船駐彩橈,
鳴笳應滿綠楊橋。
久為漢吏知文法,
當使淮人服教條。
拱木延陵瞻故國,
叢祠瓜步認前朝。
登臨莫負山川好,
終欲東歸聽楚謠。
譯文:
在江上齋船停下彩橈,
吹響的笳聲應該充滿綠楊橋。
長期以來擔任漢朝官吏,熟悉文法,
此刻作為使臣,應當讓淮人服從教條。
拱木延陵遠眺故國,
在瓜步的叢祠中認識前朝。
登臨山川之上,不要辜負美景,
最終還是希望東歸,聽楚國的歌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王安石送別真州吳處厚使君的場景。詩人以江上齋船停泊的情景開場,描繪了鳴笳聲回響在綠楊橋上的景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接著,詩人提到吳處厚長期以來在漢朝擔任官吏,對文法頗有了解,此次作為使臣前往淮地,應當使淮人服從教條。這里表達了王安石對吳處厚的贊賞和期望,同時也體現了宋代官員的治國思想。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吳處厚登臨拱木延陵,遠眺故國的情景,叢祠瓜步指的是叢臺祠堂,瓜步是其所在地,這里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和祭祀之地,詩人通過這兩句表達了吳處厚對歷史和前朝的敬仰與認同。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吳處厚的期望,他希望吳處厚能夠珍惜登臨山川的美景,不要辜負這一機緣,最終回到東方,回到楚國,聽取楚國的歌謠,這也是對歸鄉和傳統文化的向往。
整首詩以莊重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吳處厚的贊賞和期望,同時也展現了王安石對傳統歷史和文化的關注和向往。這首詩既是一篇送別之作,又融入了對吳處厚的勸勉和對歸鄉與傳統文化的向往,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