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十耒耜 / 作者:王安石 |
耒耜見於易,圣人取風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誰與開。
神農后稷死,般爾相尋來。
山林盡百巧,揉斲無良材。
|
|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十耒耜解釋:
詩詞:《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十耒耜》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詩詞中文譯文:
耒耜見於易,
圣人取風雷。
不有仁智兼,
利端誰與開。
神農后稷死,
般爾相尋來。
山林盡百巧,
揉斲無良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寫的,題目是《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十耒耜》。詩中描述了農具耒和耜,以及對農具的贊美和思考。
詩的開頭提到"耒耜見於易",指的是《易經》中關于農具的記載。"圣人取風雷"表達了圣人從自然界的風和雷中獲取靈感,創造出了耒耜這樣的農具。這里的"圣人"可以理解為智者或者具有卓越才智的人。
接下來的兩句"不有仁智兼,利端誰與開",探討了農具的用途和目的。作者認為,農具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利益,更重要的是要有仁愛和智慧,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這句話提醒人們,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要忽視了仁愛和智慧的價值。
接下來的兩句"神農后稷死,般爾相尋來"提到了神農和后稷,他們是中國傳說中的農業文化英雄。他們的死亡使得農具的發展停滯,而作者希望能夠繼承他們的精神,繼續發展農具,推動農業文化的進步。
最后兩句"山林盡百巧,揉斲無良材"表達了對農具制作技藝和材料的思考。山林中有很多巧妙的材料可以用來制作農具,但是制作技藝卻不一定能夠達到最好的水平。這句話有一定的諷刺意味,提醒人們在制作農具時要注重選材和技藝的提升。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耒耜的描述和思考,表達了對農具的贊美和對農業文化的關注。詩中融入了對仁愛、智慧、傳統精神和制作技藝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農具和農業文化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