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 作者:王安石 |
叔寶傾陳衍弊梁,可嗟曾不見興亡。
齋祠父子終身費,酣詠君臣舉國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師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歸真主,誰誘昏童肯用良。
|
|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解釋:
詩詞:《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叔寶傾陳衍弊梁,
可嗟曾不見興亡。
齋祠父子終身費,
酣詠君臣舉國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
北師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歸真主,
誰誘昏童肯用良。
中文譯文:
叔寶傾泄悲憤,述說陳衰梁朝的弊端,
可惜當時未能預見國家的興衰命運。
殿堂祭祀、父子代代負擔,
陶醉歌詠之間,君臣關系已陷于荒謬。
南方的狩獵不再是古時的疆域,
北方的師軍與淮水失去了王朝的聲名。
天命轉移,四方的土地歸屬于真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能誘惑昏庸的年少君主去行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詩人和變法家,他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南唐朝代興衰的感慨和對時局的思考。
詩的開頭,以"叔寶"指代自己,傾訴著對陳衰的梁朝的憤懣和痛心。他感嘆自己當時未能預見到國家的興亡命運,對此深感可惜。
接下來,詩人以齋祠和父子終身負擔的形象,揭示了朝廷的浪費和不合理之處。父子相承的祭祀責任,成為了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君臣之間的關系已經荒謬不堪,失去了應有的尊重和責任感。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述南方狩獵的變遷和北方師軍與淮水失去聲名的情景,暗示了國家的衰敗和失去邊疆的領土。天命的轉移意味著國家的歸屬發生變化,土地歸于真主,詩人借此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昏庸君主不肯改過的無奈。
整首詩通過對南唐興亡的感慨,揭示了當時政治腐敗、社會浪費和君臣關系紊亂的現實。王安石以深沉的思索和批判的態度,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并對昏庸君主的行為表示無奈和憤慨。這首詩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政治和社會觀察力,同時也反映了他的變法思想和對國家未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