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綬雞 / 作者:王安石 |
樊籠寄食老低摧,組麗深藏肯自媒。
天日清明聊一吐,兒童初見互驚猜。
|
|
吐綬雞解釋:
詩詞:《吐綬雞》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樊籠寄食老低摧,
組麗深藏肯自媒。
天日清明聊一吐,
兒童初見互驚猜。
中文譯文:
樊籠中的雞寄食已經老了,低垂的羽毛摧殘不堪。
它們美麗的羽毛深藏其中,不肯自我炫耀。
在明亮的天日下,它們只是稍稍吐出一點兒。
當兒童初次見到它們時,互相驚奇并猜測不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種謙遜的品德美德。詩人王安石通過描述樊籠中的雞,表達了對自負自大的人的批判,以及對謙虛和不炫耀的態度的推崇。
首句描寫了雞寄食已經老了,羽毛低垂不堪的情景。這里的雞可以被視為人類中的一部分,暗喻那些自負自大、沾沾自喜的人。他們的飛揚和自夸已經過時,如同老去的雞一樣。
第二句中的“組麗深藏肯自媒”表達了雞不肯自我炫耀的態度。雞羽毛美麗,但它們并不自我吹噓,而是深藏不露。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謙遜美德的贊美,呼吁人們不要過于自負和自滿。
第三句“天日清明聊一吐”,表達了雞只是稍稍吐出一點兒。這里天日清明可以理解為真理和公正的力量,而雞只是稍微吐露一點兒真實的本性。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暗示了詩人對謙遜和自省的推崇。
最后一句“兒童初見互驚猜”,描述了兒童初次見到這些雞時的驚奇和好奇心。這里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于真實的本性和謙遜美德的初次領悟和認識。
整首詩通過對樊籠中的雞的描寫,隱喻了人類社會中的一些人的行為和品德。詩人以謙遜和不炫耀的態度為美德,呼吁人們不要自負自滿,而是要謙虛、自省和保持謙遜的品德。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并對謙遜美德的追求給予了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