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僧道升二首 / 作者:王安石 |
跋陀羅師能幻物,幻穢為凈持幻佛。
佛幻諸天以戲之,幢幢香果助設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還為幻佛力所持。
佛天與汝本無間,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來空,受記豈非遭佛幻。
|
|
與僧道升二首解釋:
詩詞:《與僧道升二首》
僧道升,跋陀羅師能幻物,
幻穢為凈持幻佛。
佛幻諸天以戲之,
幢幢香果助設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
還為幻佛力所持。
佛天與汝本無間,
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來空,
受記豈非遭佛幻。
中文譯文:
僧人道升,跋陀羅師擅長幻化萬物,
將丑陋之物幻化為純凈之佛。
佛降幻化各種天界,以戲弄之,
幢幢香果助其布置。
茫然迷惑,悔欲擺脫所幻化之物,
卻再次成為幻佛的力量所掌握。
佛天與你本無間隔,
你如今為何恭敬,昔日為何懶散。
十方世界本來就是空無一物,
所接受的記憶難道不是遭遇佛的幻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題為《與僧道升二首》。詩中描述了一個僧人道升與跋陀羅師的對話,涉及到幻化、佛教等主題。
首先,跋陀羅師以其擅長的幻化技巧,將丑陋的事物幻化為純凈的佛像,展現了他的神奇能力。
接著,佛降臨幻化各種天界,以娛樂和戲弄的方式與幻佛互動,幢幢香果則是輔助佛降幻化的道具。
在詩的后半部分,道升感到茫然和悔恨,希望能夠徹底擺脫所幻化的世界,然而卻被幻佛的力量所掌握,再次陷入幻化之中。詩中提到佛天與個人本來沒有分別,暗示著個人與佛的本質相通。
最后兩句"十方三世本來空,受記豈非遭佛幻"表達了一種佛教中的觀念,即整個宇宙都是虛幻的,所接受的記憶和經歷也只是佛的幻化而已。
整首詩通過幻化的手法,探討了現實與虛幻、佛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傳達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對佛教哲理的思考和對生命本質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