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寒 / 作者:王安石 |
余寒駕春風,入我征衣裳。
捫鬢只得凍,蔽面尚疑創。
士耳恐猶墜,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飲無留湯。
曈曈扶桑日,出有萬里光。
可憐當此時,不濕地上霜。
冥冥鴻雁飛,北望去成行。
誰言有百鳥,此鳥知陰陽。
豈時有必至,前識圣所臧。
把酒謝高翰,我知思故鄉。
|
|
余寒解釋:
《余寒》是一首宋代王安石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余寒駕春風,入我征衣裳。
捫鬢只得凍,蔽面尚疑創。
士耳恐猶墜,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飲無留湯。
曈曈扶桑日,出有萬里光。
可憐當此時,不濕地上霜。
冥冥鴻雁飛,北望去成行。
誰言有百鳥,此鳥知陰陽。
豈時有必至,前識圣所臧。
把酒謝高翰,我知思故鄉。
詩意和賞析:
《余寒》以描寫寒冬時節的景象為主題,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詩的開頭兩句“余寒駕春風,入我征衣裳”描繪了殘余的寒冷在春風的驅散下進入了作者的衣裳之中,襯托出嚴寒的嚴酷。
接下來的幾句“捫鬢只得凍,蔽面尚疑創。士耳恐猶墜,馬毛欲吹僵。牢持有失箸,疾飲無留湯。”表達了嚴寒的寒冷程度,寒冷之下連觸摸自己的頭發都感到凍結,面部也感到寒冷刺痛。士人的耳朵甚至可能會凍墜,馬的毛發也快要被寒風吹得僵硬。這些形象描寫展示了嚴寒的酷烈,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身臨其境的寒冷感。
隨后的幾句“曈曈扶桑日,出有萬里光。可憐當此時,不濕地上霜。”描繪了黎明時分的景象,太陽升起,萬里陽光照耀大地,但卻不能融化地上的霜。這里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表達了嚴寒的冰冷和寒冷的持久性。
最后兩句“冥冥鴻雁飛,北望去成行。誰言有百鳥,此鳥知陰陽。豈時有必至,前識圣所臧。把酒謝高翰,我知思故鄉。”通過描繪鴻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的鳥兒能夠感知陰陽的變化,暗示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到故鄉的愿望。最后兩句表達了對高翰的感謝,并表明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冬日的嚴寒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寒冷的嚴酷和持久。同時,通過對故鄉的思念和渴望回歸的表達,詩中蘊含了濃厚的鄉愁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