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 / 作者:王安石 |
龍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
應嗟無地逃斤斧,豈愿爭明爝火間。
|
|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解釋: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龍甲虬髯不可攀,
亭亭千丈蔭南山。
應嗟無地逃斤斧,
豈愿爭明爝火間。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棵高大的松樹,它高聳入云,形如龍甲,長有蓬勃的胡須,讓人無法攀爬。它挺拔亭亭,高達千丈,給南山帶來了濃厚的陰涼。詩人感嘆這棵松樹無處可逃避砍伐的命運,他不愿意在明亮的火光之間爭斗。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棵高大的松樹,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權力斗爭的反思。
首先,詩人以松樹為喻,形容其高大挺拔,宛如龍甲,胡須紛飛。這種形象描繪了松樹的威嚴和無可侵犯的態勢,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壯觀。通過這種對自然界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詩人用"亭亭千丈蔭南山"來形容松樹的高大,意味著它給南山帶來了巨大的陰涼和遮蔽。這里的南山可以視為世俗的權力和爭斗之地,而松樹則是對這種斗爭的反思。詩人暗示,與其在權力斗爭中爭奪光鮮和名利,不如選擇像松樹一樣高潔、崇高而無可攀附。
最后,詩人用"應嗟無地逃斤斧"和"豈愿爭明爝火間"來表達對松樹命運的嘆息和拒絕。詩人認為,松樹無法逃避被砍伐的命運,而他自己也不愿意卷入權力斗爭的明爭暗斗之中。這種態度顯示了詩人對權力斗爭的淡漠和對清凈高潔生活的向往。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高大的松樹,表達了對自然界的贊美和對權力斗爭的反思。詩人以松樹高聳入云、不可攀爬的形象,表達了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通過把松樹與南山的陰涼相連,暗示了對權力斗爭的拒絕和對清凈高潔生活的向往。整首詩詞既展示了松樹的壯麗和威嚴,又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紛爭的疏離和追求內心寧靜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