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驪山 / 作者:王安石 |
六籍燃除士不磨,驪山如此盜兵何。
五陵珠玉歸人世,卻為詩書發冢多。
|
|
驪山解釋:
詩詞:《驪山》
六籍燃除士不磨,
驪山如此盜兵何。
五陵珠玉歸人世,
卻為詩書發冢多。
中文譯文:
六籍燃燒,除去士人的磨煉,
驪山為何容忍這樣的盜兵存在。
五陵的珍寶歸于人世間,
然而詩書卻在墳墓中繁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它以驪山為背景,通過對山川和人文景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境遇和文化傳承的思考。
首聯寫出了士人的磨煉和淘汰,通過“六籍燃除士不磨”的表達,暗示士人在官場上的艱辛和被淘汰的命運。這里的“六籍”指的是科舉考試的六種資格,燃燒表示被廢棄。作者抒發了對士人遭遇的關切和無奈。
接下來的兩句“驪山如此盜兵何”則以驪山為隱喻,表達了對社會風氣敗壞、盜賊橫行的不滿。驪山是古代帝王陵墓所在地,象征著尊貴和莊嚴,而盜兵的存在則讓驪山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安寧,從側面抨擊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混亂。
下聯則描繪了五陵的景象,五陵指的是古代帝王陵墓群。珠玉歸人世間,意味著陵墓中的珍寶被人們所占有。然而,這些陵墓卻成為了文人墓志銘和墓碑的發源地,詩書在墳墓中繁盛,說明了文化傳承和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整首詩詞以對山川和墓葬的描寫,通過隱喻和對比,展現了作者對士人命運和社會風氣的擔憂和思考。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倡導的新政變革中對士人的支持和關懷。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士人和文化傳承的關注,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