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秦漢間事 / 作者:王安石 |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宮。
宮成非一木,山谷為窮空。
子羽一炬火,驪山三月紅。
能令掃地盡,豈但焚人功。
|
|
讀秦漢間事解釋:
詩詞:《讀秦漢間事》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宮。
宮成非一木,山谷為窮空。
子羽一炬火,驪山三月紅。
能令掃地盡,豈但焚人功。
中文譯文:
秦朝征集天下的人才,用以建造阿房宮。
宮殿的建成并非只使用一種木材,山谷因此而變得空曠。
子羽點燃了一炬火,驪山在三月綻放紅花。
這火焰能夠燒盡地上的落葉,又豈止是焚燒人的功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人王安石的作品,通過對秦漢時期歷史事件的觸發,表達了對權力腐敗和權謀之害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秦朝統治者通過征集天下人才,建造了阿房宮的壯麗景象。然而,作者在第三句中指出宮殿的建成并非只使用一種木材,而是將許多山谷的樹木移植到宮中,導致山谷變得空曠。這里可以理解為對權力欲望的擴張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的批評。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子羽點燃了一炬火,而驪山在三月間綻放紅花,形成了鮮艷的景色?;鹧婺軌驅⒌厣系穆淙~燒盡,這里可能暗喻著通過權謀和權力的手段,能夠清除掉一些不必要或有害的事物。
最后一句表達了一種諷刺的意味。焚燒人的功勞可能指的是權謀者通過權力施加的破壞和摧毀。這里作者用反問的方式來質疑權力的真正價值和可取性。
整首詩通過對秦漢間事的描述,暗示了對權力腐敗和權謀之害的反思,并以一種諷刺的口吻呈現出來。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與權力的對比,傳達了對自然純潔與權力腐敗之間的對立。這首詩詞既具有歷史的背景意義,又折射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對權力的審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