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越州城樓 / 作者:王安石 |
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長家山水國。
可憐客子無定宅,一夢三年今復北。
浮云縹緲抱城樓,東望不見空回頭。
人間未有歸耕處,早晚重來此地游。
|
|
登越州城樓解釋:
詩詞:《登越州城樓》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越山長青水長白,
越人長家山水國。
可憐客子無定宅,
一夢三年今復北。
浮云縹緲抱城樓,
東望不見空回頭。
人間未有歸耕處,
早晚重來此地游。
中文譯文:
越州的山巒郁郁蔥蔥,江水奔流潔白清長。
越人長久居住在這山水之間,他們的家園是山水相依的國度。
可憐那些作客的人沒有固定的居所,一轉(zhuǎn)眼三年過去,如今再次北上。
浮云輕盈地環(huán)繞著城樓,向東眺望卻看不到任何回頭的痕跡。
人間還沒有找到真正歸屬的地方,早晚還會重返這里游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的作品,描繪了越州城樓的景色以及人們的離愁別緒。越州位于現(xiàn)在的浙江省,以其美麗的山水而聞名。
詩的開頭,通過越州山青水白的描繪,展現(xiàn)了越州的自然風光,給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覺。接著,詩人描述了越人長期居住在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鄉(xiāng)土情懷,他們的家園就是這山水相依的國度。
然而,詩中也流露出一種離愁別緒的情感。詩中提到了一些無定居之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四處流浪。"一夢三年今復北"表達了他們奔波三年后再次北上的境遇,揭示出詩人對于漂泊客子的同情和無奈。
接下來的幾句,通過描繪城樓上的浮云和東望不見的景象,強調(diào)了離別的痛苦和無法回頭的無奈感。詩人以浮云縹緲的景象象征著逝去的時光和無常的命運,東望卻看不到回頭的路,似乎在暗示著客子們的困境。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人間還沒有找到真正歸屬的地方,早晚還會再次返回這里游蕩的意味。這種游蕩的狀態(tài)可以理解為對于人生歸宿的追問和思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流離失所的人們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越州的山水景色和流離失所的客子,表達了對于人生歸宿和離別的思考。詩人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交融,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景和抒情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流動人口的現(xiàn)實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