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鄭叔熊歸閩 / 作者:王安石 |
鄭子喜論兵,魁然萬人敵。
嘗持一尺箠,跨馬河南北。
方今邊利害,口手能講畫。
疑師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壯士不肉食。
低徊向詩書,文字銳鑴刻。
科名又齟齬,棄置非人力。
黃壟雕罽裘,逆旅同偪仄。
秋風吹殘汴,霰雪已驚客。
浩歌隨東舟,別我無慘惻。
閩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豈終塞。
|
|
送鄭叔熊歸閩解釋:
詩詞:《送鄭叔熊歸閩》
鄭子喜論兵,魁然萬人敵。
嘗持一尺箠,跨馬河南北。
方今邊利害,口手能講畫。
疑師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壯士不肉食。
低徊向詩書,文字銳鑴刻。
科名又齟齬,棄置非人力。
黃壟雕罽裘,逆旅同偪仄。
秋風吹殘汴,霰雪已驚客。
浩歌隨東舟,別我無慘惻。
閩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豈終塞。
中文譯文:
《送鄭叔熊歸閩》
鄭叔熊是我親愛的朋友,他善于談論兵事,英勇無敵。
他曾手持一尺長的箠(古代的一種鞭子),騎馬跨越河南和河北。
如今邊境局勢緊張,他能口頭和手勢相互表達戰(zhàn)略和戰(zhàn)畫。
我懷疑他已經(jīng)領悟了谷城翁(指古代軍事家孫武)的思想,掌握了自己的戰(zhàn)略方略。
天下的兵器已經(jīng)老朽,但壯士們并不因此而退縮。
他雖然厭倦了戰(zhàn)爭,轉(zhuǎn)而沉迷于詩書之中,將文字寫得銳利而深刻。
他曾參加科舉考試,但卻受到了排擠,被拋棄,這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他的黃土地上栽種著黃麻,制作成美麗的衣服,他身處逆境中,與流亡者一同度過。
秋風吹散了汴京(宋代京城,即今天的開封),雪花下已經(jīng)驚動了旅途中的客人。
他高歌著隨著東方的船只而去,與我分別并沒有過多的悲傷。
如今他在閩地過著愉快的生活,往往會放下身邊的煩惱。
南方的山陵是他向往之地,難道天意就此封閉了他的命運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鄭叔熊的送別之作,表達了對朋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鄭叔熊善于論兵、勇敢無畏的形象,他能夠應對當前邊境的利害關系,口才和手勢都能夠傳達戰(zhàn)略意圖,展現(xiàn)了他的智謀和軍事才能。詩中還表達了對鄭叔熊的敬佩,他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堅持追求詩書之道,用銳利而深刻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詩的最后,作者表達了對鄭叔熊的祝福,希望他能在閩地過上愉快的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南方山陵的向往,思考命運的不可預測性。
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描繪了鄭叔熊的形象和情感,展現(xiàn)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文學追求,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友誼和命運的思考。通過對詩詞的賞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宋代社會的軍事氛圍、科舉制度對人才的限制以及人們對自由追求和命運不確定性的思考。這首詩既具有歷史背景的特點,又展現(xiàn)了人情世故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人文關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