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言六首 / 作者:王安石 |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
|
寓言六首解釋:
《寓言六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寓言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作者認為人們普遍盲目地追求名利,忽視了與社會相背離的價值觀。雖然違背了社會潮流,但在這個世界上,違背社會潮流的行為中也有許多善良的品質,而只要有一點缺陷或錯誤,就會被歸為惡劣。那些追求名利的人雖然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卻以此嘲笑那些與世不合的人。然而,這些看似背離社會的人卻能微小地改變正常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素、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通過運用寓言的手法,作者將人們追求名利而忽視內心價值的現象進行了揭示和批判。他認為社會標準并不一定代表善良,而那些與世不合的人往往具備真正的善良品質。作者用"瞢瞢"和"察察"來形容人們的狀態,形象地表達了他們盲目追求名利的樣子。在最后兩句中,作者指出這些追求名利的人雖然能夠乘利而行,但只能微弱地改變現狀。整首詩詞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作者對社會價值觀的思考和對追求名利行為的批判。
這首詩詞既揭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又表達了他對人性善惡的思考。通過對社會中追求名利現象的批判,作者呼喚人們應當更加關注內心的真正價值,而不是盲目追求虛榮的名利。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也體現了王安石作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思想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