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雁 / 作者:王安石 |
羽毛摧落向人愁,當食哀鳴似有求。
萬里衡陽冬欲暖,失身元為稻粱謀。
|
|
池雁解釋:
詩詞:《池雁》
羽毛摧落向人愁,
當食哀鳴似有求。
萬里衡陽冬欲暖,
失身元為稻粱謀。
中文譯文:
雁羽凋落使人憂愁,
在覓食時發出哀鳴,仿佛有所請求。
萬里衡陽的冬天漸暖,
失去自由身體為了稻谷和糧食而服務。
詩意:
這首詩詞由宋代作家王安石創作,以描繪池中的雁鳥為主題。詩人通過雁羽凋零、哀鳴求食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憂愁的情緒。雁群飛行的過程中,羽毛逐漸凋落,象征著物是人非的變遷,使人感到無盡的憂傷。同時,雁鳥的哀鳴也傳達了它們對食物的追求和渴望。
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描述了衡陽地區的冬天即將過去,溫暖即將來臨。然而,詩人以雁鳥失去自由身體為代價為人類服務的形象,暗示了人們為了謀求稻谷和糧食而不惜犧牲他人的現實。這種揭示社會現實的隱喻將讀者的思緒引向社會的冷酷和人性的殘酷。
賞析:
《池雁》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雁鳥的悲苦遭遇,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社會的殘酷。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動物的描寫,詩人抒發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關注。詩中采用了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使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詩詞中的冷暖對照和生死對立,以及對人性的揭示,使這首詩詞富有深意和哲理。通過詩人的筆觸,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人類行為的反思和社會現實的揭示。《池雁》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描繪,引發人們對生活意義和社會倫理的思考,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思想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