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詠八首 / 作者:王安石 |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聽訟甘棠下。
嗟今千室長,已恥問耕稼。
彈琴高堂上,欲以世為化。
|
|
雜詠八首解釋:
這是王安石創作的《雜詠八首》之一。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雜詠八首》
召公方伯尊,
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
聽訟甘棠下。
嗟今千室長,
已恥問耕稼。
彈琴高堂上,
欲以世為化。
譯文:
召公方伯尊,
其才亦圣人似。
農時憂煩民眾,
傾聽甘棠下。
嘆今時富貴者眾多,
已經羞于詢問農耕。
彈琴于高堂之上,
欲以音樂改變世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王安石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感慨。詩中以召公(古代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員)來象征統治者,借以表達對社會賢才的渴望和期待。王安石認為,召公雖然地位崇高,但在才德方面并不如圣人亞,這反映了他對官員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期望。
詩中提到了農時的煩憂和民眾的艱辛。王安石呼吁統治者要關注農民的辛勞和農時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了解民眾的需要和困境,從而更好地施政治理。
接下來的幾句詩表達了王安石對當時富貴人物的失望和不滿。他感嘆現在的富貴人家眷居高官厚,卻不愿意問津農耕,對農民勞作和農業生產漠不關心,這使他感到恥辱。這種情緒反映了他對社會不公和貴族階層的不滿。
最后一句詩中,王安石提到了自己在高堂上彈琴的愿望。這是他希望通過音樂的力量來改變社會,以期望能夠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世俗社會更加美好和公正。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王安石的社會關懷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也抒發了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失望。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他呼吁統治者和富貴人物關注民眾的疾苦,倡導公平正義,以期望實現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