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魚 / 作者:王安石 |
捉魚淺水中,投置最深處。
當暑脫煎熬,翛然泳而去。
豈無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寧啖茹。
|
|
放魚解釋:
詩詞:《放魚》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捉魚淺水中,投置最深處。
當暑脫煎熬,翛然泳而去。
豈無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寧啖茹。
中文譯文:
在淺水中捉魚,將它們釋放到最深處。
在炎熱的夏天,擺脫煎熬,輕盈地游走而去。
難道沒有善良的廚師,可以將它們烹制成香美的菜肴。
萬物都畏懼痛苦,舍棄它們,寧愿享受美味的食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放生魚的場景,表達了王安石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苦難的回避。詩中的"放魚"意味著將捕獲的魚放回自然,給予它們自由。通過這個場景,詩人展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首先,詩人將魚放入最深的水域,這是為了讓魚能夠自由暢游,擺脫困境。這里的水深可以視為一種象征,代表了自由和寬廣的空間。通過放魚的行為,詩人傳達了對生命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第二節(jié)中,詩人描述了夏天的酷熱和煎熬。"翛然泳而去"的形象描繪了魚在水中自由暢游的場景,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在暑熱中尋求解脫的愿望。這里的魚可以被視為詩人自己,通過與魚的比喻,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于擺脫困境和苦難的向往。
接著,詩人提到了"良庖者",指的是善于烹飪的廚師。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反思人們對于生命的對待方式。詩人認為,生命不應該被隨意摧殘和傷害,而是應該被合理利用和呵護。"可使供七箸"表示即便有好的廚師,也應當舍棄這些生命,選擇更加溫和的食物。
最后兩句"物我皆畏苦,舍之寧啖茹"表達了詩人對于痛苦的回避態(tài)度。詩人認為,萬物都害怕痛苦,都會選擇逃避。舍棄苦難,選擇享受美好的事物。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王安石對生命和苦難的思考。通過放魚的形象,詩人表達了對自由和解脫的向往,同時也呼喚人們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詩中透露出一種人文關懷的情懷,以及對于生命和幸福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