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宋中道倅洺州 / 作者:王安石 |
漳水不灌鄴,不知幾何時。
後世有史起,乃能為可為。
余嘗憐洺民,舄鹵半不治。
頗覺漳可引,但為談者嗤。
高議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詩。
|
|
送宋中道倅洺州解釋:
詩詞:《送宋中道倅洺州》
漳水不灌鄴,不知幾何時。
后世有史起,乃能為可為。
余嘗憐洺民,舄鹵半不治。
頗覺漳可引,但為談者嗤。
高議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詩。
中文譯文:
送宋中道倅洺州
漳水不再灌溉鄴城,不知道是何時。
后世有了歷史記載,才能成為值得稱道的。
我曾憐憫洺州的百姓,他們的生計幾乎無法維持。
有些人覺得漳水可以引灌,但只是被談論者所嘲笑。
高尚的言論與普通百姓的習俗不同,只有在功業完成之后人們才會思考。
夫子就任官職的那一天,請不要忘記我的這首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對洺州百姓困境的關注和對后世評價的期許。詩中的漳水和鄴城象征著一種困境和苦難,漳水不再灌溉鄴城,意味著人們生計無法維持。作者借此抒發了對洺州百姓的憐憫之情。
詩中提到后世有了歷史記載才能被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后人理解自己的期望。作者希望后世能夠看到這首詩,了解他對洺州百姓的關切和自己的思考。
詩中還提到有些人認為漳水可以引灌,但卻被談論者所嘲笑。這句話暗示了作者在推動變革和改善境況時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難。盡管如此,作者依然堅持高尚的言論,與普通百姓的習俗不同。他認為只有在取得成就后,人們才會開始思考和認同他的觀點。
最后,作者請求夫子在就任官職之后不要忘記這首詩。這表達了作者希望夫子在擔任官職期間能夠關注洺州的困境,并采取行動改善當地的狀況。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洺州困境的關切,同時展示了他對后世評價的期望。通過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考,作者傳遞了一種對改變和進步的渴望,以及對高尚思想的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