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答平甫 / 作者:王安石 |
高蟬抱殼悲聲切,新鳥爭巢誶語忙。
長樹老陰欺夏日,晚花幽艷敵春陽。
云歸山去當檐靜,風過溪來滿坐涼。
物物此時皆可賦,悔予千里不相將。
|
|
次韻答平甫解釋:
《次韻答平甫》
高蟬抱殼悲聲切,
新鳥爭巢誶語忙。
長樹老陰欺夏日,
晚花幽艷敵春陽。
云歸山去當檐靜,
風過溪來滿坐涼。
物物此時皆可賦,
悔予千里不相將。
中文譯文:
高蟬抱著蛻殼悲傷的叫聲如此深刻,
新鳥們爭搶巢穴,發出喧鬧的爭吵聲。
高大的樹木給夏日帶來了老樹的陰涼,
晚花兒美麗而嬌艷,與春陽爭奇斗艷。
云彩飄回山上,屋檐下靜謐無聲,
風從溪流吹來,帶來了滿座的涼爽。
這時候,每一物物都可以成為詩篇的題材,
我懊悔千里之遙不能與你相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詩人以自然景物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夏季的自然景觀,用高蟬的悲鳴、新鳥爭巢、長樹的陰涼、晚花的艷麗等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大自然的變化和生機,同時也映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惆悵。
詩人將高蟬抱殼的悲鳴和新鳥爭巢的喧鬧對比,表達了人世間的紛爭和嘈雜,以及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煩擾之感。長樹老陰欺夏日,晚花幽艷敵春陽,通過描寫自然景物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時光流轉和歲月變遷的感慨。
詩的后半部分,云歸山去當檐靜,風過溪來滿坐涼,描繪了云彩歸山的寧靜和風吹溪流帶來的涼爽,給人以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覺。最后兩句“物物此時皆可賦,悔予千里不相將”,表達了詩人對于詩歌創作的思考和悔恨之情。詩人感嘆物物皆可成為詩篇的題材,但自己卻因為千里之遙而無法與心愛之人相聚,深感懊悔和無奈。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素材,通過景物的描繪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了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憂傷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意象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生的無常。這首詩具有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內涵,給人以思考和共鳴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