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償薛肇明秀才榿木 / 作者:王安石 |
濯錦江邊木有榿,小園封植佇華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歲晚聊同庾信移。
|
|
償薛肇明秀才榿木解釋:
詩詞:《償薛肇明秀才榿木》
濯錦江邊木有榿,
小園封植佇華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
歲晚聊同庾信移。
中文譯文:
在濯錦江邊沒有一棵榿木,
小園里種植的卻是華滋花草。
因為地勢偏僻,或許能避免桓魋的砍伐,
到了年末時,倒與庾信的移居相似。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作品,以描述一棵榿木和小園為主題。榿木是一種高大的樹木,常生長在江邊。詩人以榿木為象征,表達了對濯錦江邊景色的描繪和品味。
首先,詩人寫道“濯錦江邊木有榿”,表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是在濯錦江邊,但卻沒有榿木。這種描述營造了一種寥寥無幾、稀缺之感,進一步凸顯了榿木的珍貴和特別之處。
接著,詩人描述了一個小園,其中種植著華滋花草。華滋花草指的是美麗繁盛的花草,象征著園中的景色繁華絢麗,與前文中缺失的榿木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使得榿木更加引人注目,突顯了其獨特之美。
在第三、四句中,詩人提到“地偏或免桓魋伐,歲晚聊同庾信移”。這里的地偏指的是榿木所在的地方偏僻,不容易被人發現和砍伐。桓魋是指砍伐樹木的人,詩中提到地偏可以免去對榿木的伐木行為。而“歲晚聊同庾信移”則是與庾信的移居相比較,表示榿木像庾信一樣,在歲末時進行了移動或遷徙。這里的移居和遷徙可以理解為榿木的生長和更新,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思考,暗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變遷。
整首詩通過對榿木和小園的描繪,以及對地偏、桓魋和庾信的提及,展現了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詩人以榿木和小園為媒介,抒發了對自然之美和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珍惜和呵護之情。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通過寥寥數語,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和深刻感悟,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