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去草 / 作者:王安石 |
勿去草,草無惡。
若比世俗俗浮薄。
君不見長安卿家,公卿盛時客如麻。
公卿去後門無車,惟有芳草年年佳。
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觸目凄凄無故人,惟有芳草隨車輪。
一日還舊居,門前草先鋤。
草於主人實無負,主人於草宜何如。
勿去草,草無惡。
若比世俗俗浮薄。
|
|
勿去草解釋:
詩詞:《勿去草》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勿去草,草無惡,
若比世俗俗浮薄。
君不見長安卿家,
公卿盛時客如麻。
公卿去後門無車,
惟有芳草年年佳。
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
觸目凄凄無故人,
惟有芳草隨車輪。
一日還舊居,
門前草先鋤。
草於主人實無負,
主人於草宜何如。
勿去草,草無惡,
若比世俗俗浮薄。
中文譯文:
不要去除草,草沒有惡意,
如果與世俗相比,世俗更浮薄。
君不見長安城里的貴族官員家,
昔日盛時客人絡繹不絕。
貴族官員離去后,門前只有草地,
每年芳草依舊美麗。
再不見千里萬里的江湖邊,
眼前凄凄無故人,
唯有芳草隨車輪。
有一天回到舊居,
門前的草先鋤除。
草對主人實在沒有怨恨,
主人對待草應該如何呢?
不要去除草,草沒有惡意,
如果與世俗相比,世俗更浮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勿去草》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詩中以草作為象征,通過對比世俗和草的不同態度,表達了作者對于紛繁浮薄世俗的反思和對自然純樸之美的贊揚。
詩的開頭,作者勸人不要去除草,因為草本身并沒有惡意,與世俗相比,世俗更加浮薄。這里的草可以理解為自然的本真之物,而世俗則代表著人們的欲望和功利心。
接下來,作者以長安城的貴族官員家為例,描繪了昔日的繁榮景象,客人絡繹不絕。然而,當這些貴族官員離去之后,門前只剩下了青草,而沒有了車輛和繁華。這種對比強調了人們對于功名利祿的追逐和世俗虛榮的空虛和短暫。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再次以千里萬里的江湖邊為例,形容眼前荒涼,沒有熟悉的人物,只有芳草隨著車輪一同流轉。這里的江湖邊可以代表著人生旅途中的際遇和離散,而芳草則象征著自然之美的恒久存在。
詩的結尾,作者回到了舊居,自己親自鋤除門前的草。這里的草與主人之間沒有仇恨,作者對于草的態度充滿了寬容和善意。通過對待草的方式,作者提出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認為人們應該保持謙遜和敬畏之心,不要過于追逐虛浮的世俗功名,而應該珍惜自然的純樸之美。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世俗的批判和對自然的贊美,呼吁人們保持清靜寧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通過草這一形象的運用,詩詞在簡短的篇幅內傳達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文學才華和對于人生與自然關系的洞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