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 / 作者:王安石 |
百年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
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
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
獨望清光無補報,更慚虛食太官羞。
|
|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解釋:
詩詞:《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后殿朝次偶題》
中文譯文:
百年文物士優游,
萬國今方似綴旒。
發策東堂招儁乂,
回輿北苑罷倡優。
忽隨諸彥登龍尾,
尚憶當年應鵠頭。
獨望清光無補報,
更慚虛食太官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目為《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后殿朝次偶題》。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地位的反思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詩的開篇兩句“百年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描繪了百年間文化的繁榮和國家的崛起。過去的文物和士人如今成為了游覽的對象,而萬國來朝的盛況也令人聯想到綴旒的盛裝。
接下來的兩句“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描繪了作者作為官員的經歷。東堂是指官署內的朝堂,發策指的是在堂上提出政策。招儁乂表示作者選拔儁材才俊,希望他們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回輿北苑罷倡優則表明作者回到家中,離開了倡優(宴會中的表演者)的場合。
詩的后兩句“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獨望清光無補報,更慚虛食太官羞”,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現實的失落。諸彥指的是有才華的人,登龍尾表示他們躋身于權貴之列。作者回憶起過去自己曾經應該是其中的一員,但如今卻只能獨自觀望清光,無法再有所作為。虛食太官羞則暗指作者在官場中虛度光陰,對此感到慚愧。
整首詩以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在官場中的遭遇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它展示了王安石對個人命運和社會變遷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士人對官場生涯的復雜情感和對名利的矛盾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