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吳季野見寄 / 作者:王安石 |
漫披陳蠹學經綸,捧檄生平祗為親。
聞道不先從事早,課功無狀取官頻。
豈堪置足青冥上,終欲回身寂寞濱。
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
|
|
酬吳季野見寄解釋:
詩詞:《酬吳季野見寄》
中文譯文:
廣泛涉獵陳腐的學問,
奉上書表只是為了親近。
聞說不先從事就有成就,
勤奮學習卻無法得到官職。
難以安身在巔峰之上,
最終欲回身寂寞于濱海。
俯仰間對于不當的恩典深感抱歉,
羞愧于你將與洛陽人相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為《酬吳季野見寄》。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以及對于吳季野的贊賞和自責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漫披陳蠹學經綸,捧檄生平祗為親”,揭示了作者對于廣泛涉獵陳腐學問的態度。他認為學問應該是新穎的、有創造性的,而不是墨守成規。而“捧檄生平祗為親”則表達了作者對于親近朋友的真摯感情,他通過寫文章來表達對吳季野的關心和親近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聞道不先從事早,課功無狀取官頻”,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的看法。他認為只聽說而不親身實踐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官職的頻繁機會。這里反映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他認為官職并非最重要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豈堪置足青冥上,終欲回身寂寞濱。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表達了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反思和自責之情。作者感嘆自己無法安身在巔峰之上,最終只能孤獨地回到濱海。他在成功和失敗之間俯仰,對于自己所受的不當恩典深感抱歉,羞愧于與洛陽人相比。
整首詩以清新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和對于親友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表達了對于自身境遇的反思和自責之情。這種對于功名的超脫和對于人情的真摯表達使得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讓人在欣賞之余也能引發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