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登寶公塔復用前韻二首 / 作者:王安石 |
空見方墳涌半霄,難將生死問參寥。
應身東返知何國,瑞像西歸自本朝。
遺寺有門非輦路,故池無缽但僧瓢。
獨龍下視皆陳跡,追數齊梁亦未遙。
|
|
重登寶公塔復用前韻二首解釋: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重登寶公塔復用前韻二首》。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重登寶公塔復用前韻二首
空見方墳涌半霄,
難將生死問參寥。
應身東返知何國,
瑞像西歸自本朝。
遺寺有門非輦路,
故池無缽但僧瓢。
獨龍下視皆陳跡,
追數齊梁亦未遙。
中文譯文:
再次登上寶公塔,借用前人的韻調(詩的形式)寫的兩首詩。
空中看到方形的陵墓沖天而起,
難以將生死的問題問到參禪者那里。
應該回到東方去,才知道是哪個國家,
吉祥的形象向西方回歸,自歸于本朝。
留下的寺廟有一扇門,不是皇帝的道路,
古老的池塘沒有漂亮的金銀器皿,只有僧侶的瓢。
孤獨的龍在下方俯視,都是過去的痕跡,
回顧歷史的次數與梁朝的距離也不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王安石再次登上寶公塔的情景,通過對塔和周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生死和時光流轉的思考。
詩的開頭,作者用"空見方墳涌半霄"來形容塔的高聳,方形的陵墓沖天而起,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接著提到"難將生死問參寥",表達了對生死問題的思索,但卻難以得到真正的答案。這里的"參寥"指的是參禪者,意味著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難以領悟生死的真相。
接下來的兩句"應身東返知何國,瑞像西歸自本朝",表達了作者要回到東方去,探尋自己的根源和歸屬。"瑞像"指的是吉祥的形象,"西歸"表示回到了本朝(指宋朝),這里描繪了王安石對家國的歸屬和對傳統文化的追溯。
接下來的兩句"遺寺有門非輦路,故池無缽但僧瓢",通過描寫寺廟和池塘,表達了寺廟的樸素和清凈之美。"遺寺有門"意味著寺廟的門扉向來賓敞開,但并非皇帝的大道,強調了寺廟的獨立和純粹性。"故池無缽但僧瓢"則暗示著寺廟的簡樸,沒有奢華的器皿,只有僧侶用來舀水的瓢子,凸顯了寺廟的清靜和佛教的修行精神。
最后兩句"獨龍下視皆陳跡,追數齊梁亦未遙",通過描述龍的視角,展示了歷史的滄桑和悠久。"獨龍下視皆陳跡"表達了歷史的長久和世事的變遷,無論是龍還是歷史,都能看到過去的痕跡。"追數齊梁亦未遙"則意味著回顧歷史的次數與梁朝的距離并不遙遠,強調了歷史的延續性和連續性。
整首詩以寶公塔為背景,通過對塔和周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生死和歷史的思考。作者通過寓景抒情的手法,以簡潔而意味深遠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和歷史的感悟,展示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體氛圍莊重肅穆,語言簡練而富有意境,給人以深思和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