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中茅公 / 作者:王安石 |
翛然杖履出塵囂,雞犬無聲到泬寥。
欲見五芝莖葉老,尚攀三鶴羽翰遙。
容溪路轉迷橫彴,仙幾風來得墮樵。
興罷日斜歸亦懶,更磨碑蘚認前朝。
|
|
登中茅公解釋:
《登中茅公》
翛然杖履出塵囂,
雞犬無聲到泬寥。
欲見五芝莖葉老,
尚攀三鶴羽翰遙。
容溪路轉迷橫彴,
仙幾風來得墮樵。
興罷日斜歸亦懶,
更磨碑蘚認前朝。
中文譯文:
輕松地拿著拐杖走出塵囂,
雞犬的叫聲都無聲息,來到幽靜的地方。
渴望見到五芝莖葉已經老去,
仍然攀登著三只仙鶴遙遠的羽翰。
容溪的路轉彎處迷失著方向,
仙幾的風吹來,使人陷入了放下樵斧的迷惘。
興致過后,太陽斜斜地西落,回家也變得懶散,
再次擦拭碑石,苔蘚認識了古代朝代。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描繪了一位登山者的心境和感悟。整首詩以清靜幽遠的意境為主線,通過自然景物和寓意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繁囂的厭倦和對自然寧靜的向往。
首先,詩人使用了輕快的詞語描述自己步出塵囂,進入寧靜的境地,象征著一種心靈的解脫和追求。雞犬無聲,泬寥一詞形象地描繪了這個地方的寂靜和幽遠。
接著,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向往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五芝莖葉老,三鶴羽翰遙,通過描寫這些象征長壽和仙境的自然景物,表達了對長壽和仙境的向往,同時也暗示了人生短暫和時光易逝的主題。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容溪路迷失、仙幾風來等描寫,詩人將自然景物和人的行為相結合,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煩擾和對逃離塵世的渴望。詩人在山林間閑游時,興致漸消,太陽西斜,回家的心情也變得懶散。最后一句更磨碑蘚認前朝,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寓意的運用,通過描繪清幽的山林和表達對寧靜的向往,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淡泊和追求。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人生短暫和時光易逝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敬仰。這些意象和情感的交融,使得這首詩詞具有深遠的內涵和詩意,值得欣賞和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