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黃庭堅詩詞作品集:
清明 清平樂 登快閣 寄黃幾復 牧童詩 水調歌頭·游覽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鄂州南樓書事 書幽芳亭記 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念奴嬌·斷虹霽雨 次元明韻寄子由 瑞鶴仙 菩薩蠻 訴衷情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南歌子 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 清平樂 書幽芳亭 病起荊江亭即事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戲呈孔毅父 望江東 醉蓬萊 浣溪沙 千秋歲·苑邊花外 鷓鴣天 秋懷二首 品令·茶詞 滿庭芳·茶 南鄉子 少年心 南鄉子 題鄭防畫夾五首 西江月(用惠洪韻)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送范德孺知慶州 徐孺子祠堂 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渚曉泊漢陽親舊攜酒追送聊為短句 青玉案(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 寄賀方回 沁園春 江城子 書摩崖碑后 千秋歲 水調歌頭 送王郎 菩薩蠻 喝火令 采桑子 浪淘沙(荔枝) 定風波 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訴衷情 南歌子 弈棋二首呈任漸 訴衷情 浣溪沙 蝶戀花 逍遙樂 定風波 卜算子 桃源憶故人 留春令 好事近 鷓鴣天(重九日集句) 歸田樂引 西江月 兩同心 虞美人(至當涂呈郭功甫) 漁家傲 漁家傲 鷓鴣天 鷓鴣天 木蘭花令 阮郎歸 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漁家傲(題船子釣灘) 驀山溪(春晴) 好事近(橄欖) 一落索 晝夜樂 訴衷情 河傳 雪花飛 點絳唇 點絳唇 丑奴兒 采桑子 鼓笛令 木蘭花令(次前韻再呈功甫) 木蘭花令(當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看花回(茶詞) 定風波(客有兩新鬟善歌者,請作送湯曲,因戲前二物) 滿庭芳 兩同心 浣溪沙 漁家傲 西江月(茶) 采桑子(贈黃中行) 憶帝京(贈彈琵琶妓) 木蘭花令 減字木蘭花 鵲橋仙(次東坡七夕韻) 滿庭芳(妓女) 瑤臺第一層 滿庭芳(雪中戲呈友人) 賀圣朝 下水船 宴桃源(書趙伯充家上姬領巾) 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楊姝彈琴送酒) 好事近(湯詞) 更漏子 少年心(添字) 鷓鴣天 鷓鴣天 菩薩蠻(淹泊平山堂·寒食節,固陵綠事參軍表弟周元固惠酒,為作此詞) 采桑子 采桑子 好兒女 好兒女 鼓笛令 鼓笛令 鼓笛令(戲詠打揭) 望遠行 歸田樂令 歸田樂引 離亭燕(次韻答廖明略見寄) 江城子(憶別) 醉蓬萊(竄易前詞) 木蘭花令(用前韻贈郭功甫) 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竄易前詞) 西江月 醉落魄 惜余歡(茶詞) 定風波 阮郎歸 阮郎歸 阮郎歸(茶詞) 阮郎歸(茶詞) 阮郎歸 驀山溪 驀山溪(至宜州作,寄贈陳湘) 驀山溪 滿庭芳 滿庭芳 兩同心 丑奴兒 南柯子 南柯子(東坡過楚州,見凈慈法師,作南歌子·用其韻贈郭詩翁二首) 步蟾宮(妓女) 調笑歌 撥棹子(退居) 漁家傲 漁家傲 采桑子 采桑子(送彭道微使君移知永康軍) 謁金門(戲贈知命) 點絳唇(重九日寄懷嗣直弟,時再涪陵·用東坡余九日點絳唇舊韻) 南鄉子(重陽日寄懷永康彭道微使君,用坡舊韻) 南鄉子 南鄉子(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次韻) 南鄉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 醉落魄 醉落魄 醉落魄 醉落魄 鷓鴣天(明日獨酌自嘲呈史應之) 畫堂春 畫堂春 清平樂(私情) 清平樂(飲宴) 清平樂(示知命) 清平樂 清平樂(重九) 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 減字木蘭花(用前韻示知命弟) 減字木蘭花(戲答)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私情)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和趙文儀)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春) 撼庭竹(宰太和日吉州城外作) 繡帶子(張寬夫園賞梅) 更漏子(余甘湯) 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 鵲橋仙(席上賦七夕) 定風波 定風波(荔枝) 定風波(次高左藏韻) 踏莎行 踏莎行 品令(送黔守曹伯達供備) 轉調丑奴兒 憶帝京(黔州張倅生日) 洞仙歌(瀘守王補之生日) 鼓笛慢(黔守曹伯達供備生日) 清江引 走筆謝王樸居士拄杖 張子謙寫予真請自贊 贈秦少儀 贈李輔圣 再答元輿 云蓋智和尚真贊 元師自榮州來追送余于瀘之江安綿水驛因復用 元豐癸亥經行石潭寺見舊和棲蟾詩甚可笑因削 予欲金玉汝贈黃從善 以古銅壺送王觀復 一夕風雨花藥都盡唯有豨薟一叢濯濯得意戲題 藥名詩奉送楊十三子問省親清江 楊樸墓 戲答王居士送文石 戲答王定國題門兩絕句 戲答王定國題門兩絕句 戲答歐陽誠發奉議謝余送茶歌 戲答李子真河上見招來詩頗夸河上風物聊以當 喜念四念八至京 王立之承奉詩報梅花已落盡次韻戲答 題石恪畫機織圖 題仁上座畫松 題羅公山古柏庵二首 題羅公山古柏庵二首 題槐安閣 題畫孔雀 題花光畫 題安石榴雙葉 送慧林明茶頭頌 三言二首 三言二首 清醇酒頌 李右司以詩送梅花至潞公予雖不接右司想見其 離福嚴 見翰林蘇公馬祖龐翁贊戲書 寄題安福李令愛竹堂 寄別說道 既作閔雨詩是夕遂澍雨夜中喜不能寐起作喜雨 畫墨竹贊 和子瞻內翰題公擇舅中丞山房 和冕仲觀試進進士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蜜蜂 和李文伯暑時五首之扇 和答外舅孫莘老 觀音贊 奉謝泰亨送酒 訪趙君舉 二月丁卯喜雨吳體為北門留守文潞公作 到桂州 大風 答檀君送含笑花頌 從時中乞蒲團 次韻子瞻與舒堯文禱雪霧豬泉唱和 次韻子瞻武昌西山 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干馬因論伯畫天馬 次韻謝公定王世弼贈答二絕句 次韻謝公定王世弼贈答二絕句 次韻裴尉過馬鞍山 次韻寄上七兄 次韻答王韻中 沖雪宿新寨忽忽不樂 呈楊康國 陳氏園詠竹 殘句:琳瑯觸目路人驚 殘句:辰日宜種瓜 不俗軒耐閑軒頌 病懶 謝張寬夫送(左木右上兇乂換※下ハ夂)耳頌 戲答宣叔頌 次韻答邵之才 子產庫 贈花光老 贈法輪齊公 玉笥山 玉醴頌 退堂頌 同景文丈詠蓮塘 題覺海寺 送酒與畢大夫 送蛤蜊與李明叔諸公 雙澗寺二首 雙澗寺二首 全州雙松堂 從張仲謀乞蠟梅 從時中乞薄團 題高節亭頌 和王明之雪 讀謝安傳 贈陳元輿祠部 云居佑禪師燒香頌 玉泉長老不受承天襯因作頌 雨花巖頌彭澤三巖 余成詩 又戲題下巖 謝益修四弟送石屏 戲效禪月作遠公詠 戲題大年防御蘆雁 戲答仇夢得承制 同元明過洪福寺戲題 題子瞻書詩後 題醒心軒 題王晉卿平遠溪山幅 題李十八知常軒 題李亮功家周昉畫美人琴阮圖 送六十五弟賁南歸 送何君庸上贛石 送曹黔南口號 砌臺晚思 龐道者名悟超贊 木平和尚真贊 木龜亭留題 寂住閣 幾復寄檳榔且答詩勸予同種復次韻寄之 黃龍清和尚真贊 和師厚栽竹 和甯子與白鹿寺 和李文伯暑時五首之蘄蕈 公擇用前韻嘲戲雙井 公益嘗茶 從斌老乞苦筍 次韻謝外舅病不能拜復官夏雨眠起之什 次韻惜范生 次韻清水巖 次韻答王四 次韻答晁無咎見贈 慈孝寺餞子敦席上奉同孔經父八韻 禪頌 和文潛舟中所題 侄梠隨知命舟行 贈元發弟放言 贈清隱持正禪師 贈惠洪 與胡彥明處道飲融師竹軒 又借前韻見意 游張公洞 詠清水巖呈郭明叔 以天壇靈壽杖送莘老 以金沙酴醾送公壽 宜陽別元明用觴字韻 學許氏說文贈諸弟 謝檀敦信送柑子 謝人惠貓頭筍 謝何十三送蟹 謝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博山爐 戲贈世弼用前韻 戲呈聞善 五祖演禪師真贊 同子瞻和趙伯充團練 同謝公定攜書浴室院汶師置飯作此 題馬當山魚望亭四首右狄梁公 題劉將軍鵝 題李夫人偃竹 題君子泉 題惠崇畫扇 題花光老為曾公卷作水邊梅 題海首座壁 陶兀居士贊 送彭南陽 送君庸 送酒與周法曹用前韻 送杜子卿歸西淮 送鄧慎思歸長沙覲省 送醇父歸蔡 宋喬年真贊 寺齋睡起二首 寺齋睡起二首 睡起二首 睡起二首 世弼惠詩求舜泉輒欲以長安酥共泛一杯次韻戲 缺月鏡頌 勸石洞道真師染袈裟頌 去賢齋 墨蛇頌 摩詰畫 明遠庵 秘書省冬夜宿直寄懷李德素 夢中和觴字韻 了了庵頌 倦鶴圖贊 急雪寄王立之問梅花 還深父同年兄詩卷 和庭誨雨後 和裴仲謀雨中自石塘歸 和呂秘丞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茴香 和李文伯暑時五首之葛幮 貴耳賤目謎 龜殼軒 光山道中 觀叔祖少卿奕棋 奉和孫奉議謝送菜 東禪長老夢偈 從人求花 次韻子瞻送李廌 次韻知命入青原山口 次韻謝子高讀淵明傳 次韻庭誨按秋課出城 次韻師厚答馬著作屢贈詩 次韻吉老游青原將歸 次韻郭右曹 次韻答蒲元禮病起 窗日 長沙留別 殘句:語妙何妨石作腸 殘句:吾聞調羹槿 殘句:清鑑風流歸賀八 殘句:鄰談喧五更 殘句:孔廟虞書貞觀刻 殘句:虎頭食肉何足誇 殘句:風外竹斜行 殘句:便令脫帽管城公 調笑歌/調笑令 謝張寬夫送{左木右上兇乂換※下ハ夂}耳頌 題歸去來圖二首 題歸去來圖二首 清涼國師真贊 和王觀復洪駒父謁陳無己長句 阻風銅陵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 招戴道士彈琴 張大同寫予真請自贊 贈吳道士 贈黔南賈使君 贈成都六祖沙彌文信頌 贈陳公益 贈別幾復 玉照泉 雨過至城西蘇家 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 隱梅福處 憶邢惇夫 義松贊 夜聞鄰舟崔家兒歌 夜觀蜀志 養斗雞 仰山簡和尚真贊 巖下放言五首之池亭 壓沙寺梨花 虛飄飄 謝周文之送貓兒 謝趙令載酒 謝應之 謝五開府番羅襖 效進士作觀成都石經 曉出祥符趨府 戲招飲客解酲 戲贈諸友 戲答張秘監饋羊 武陵 吳君送水仙花并二大本 文勛真贊 衛南 同蘇子平李德叟登擢秀閣 同錢志仲飯藉田錢孺文官舍 同劉景文游郭氏西園因留宿 鐵羅漢頌 題章和甫釣亭放言 題石恪畫嘗醋翁 題默軒和遵老 題羅山人覽輝樓 題劉將軍雁二首 題劉將軍雁二首 題劉法直詩卷 題李亮功戴嵩牛圖 題老鶴萬里心 題吉州承天院清涼軒 題杜盤澗叟冥鴻亭 題伯時畫頓塵馬 宿黃山 送少章從翰林蘇公余杭 送莫郎中致仕歸湖州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送焦浚明 送黃龍曉禪師住觀音頌 送高士敦赴成都鈐轄二首 送高士敦赴成都鈐轄二首 送陳蕭縣 送昌上座歸成都 宋宗儒真贊 宋夫人挽詞 松下淵明 四月丁卯對雨寄趙正夫 思賢 叔誨宿邀湖上之游以故不果往 上權郡孫承議 三至堂 三笑圖贊 勸交代張和父酒 乞筍於廖宣叔頌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復庵 漫書呈仲謀 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硯 麟趾贊 臨江寺僧以金線猿皮蒙棐幾 離汝寄張子 絕句贈初和甫 寄懷趙正夫奉議 幾道復覓檳榔 吉老兩和示戲答 慧林中禪師真贊 黃雀 畫木石贊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心適堂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土榻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芭蕉 過西山 貴池 癸丑宿早禾渡僧舍 觀王主簿家酴醾 古意贈鄭彥能八音歌 奉送劉君昆仲 范蜀公挽詞二首 范蜀公挽詞二首 道中寄公壽 次韻孫子實寄少游 次韻任君官舍秋雨 次韻錢德循鹿苑灘艤舟有作 次韻寄晁以道 次韻幾復和答所寄 次韻幾復答予所贈三物三首石博山 次韻奉答存道主簿 次韻答張文潛惠寄 次韻答常甫世弼二君不利秋官郁郁初不平故予 醇道得蛤蜊復索舜泉舜泉已酌盡官醞不堪不敢 承示中秋不見月及憫雨連作恐妨秋成奉次元韻 陳留市隱 曹侯善政頌 曹村道中 殘句:為君寫就黃庭了 殘句:不誇四子錦為幄 罷姑熟寄元明用觴字韻 題高君正適軒 虎號南山 自門下後省歸臥酺池寺觀盧鴻草堂圖 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復戲答 竹頌 朱道人下世 舟子 重答 芝贊 趙令許載酒見過 招吉老子范觀梅花 贈答晁次膺 再作答徐天隱 再和寄子瞻聞得湖州 雜言贈羅茂衡 圓通璣禪師贊 玉京軒 與黔倅張茂宗 與六祖長老頌 與李公擇道中見兩客布衣班荊而坐對戲弈秋因 漁父二首 漁父二首 又戲呈康國 用前韻戲公靜 詠子舟小山叢竹 詠伯時畫馮奉世所獲大宛象龍圖 因六祖舉太和山語而成頌貴此話大行 翌日阻雨次前韻 以十扇送徐天隱 以潞公所惠揀芽送公擇次舊韻 乙卯宿清泉寺 楊凝式行書 延壽寺見紅藥小魏揚州號為醉西施 辛酉憩刀坑口 謝曉純送衲襪 謝王舍人剪送狀元紅 謝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煎茶缾 曉從任大夫祖行過石橋寄粹甫 蕭子云宅 香爐峰 戲贈元翁 戲題曾處善尉廳二首不動庵 戲題斌老所作兩竹梢 戲答諸君追和予去年醉碧桃 戲答仇夢得承制二首 戲答仇夢得承制二首 希仲招飲李都尉北園 問漁父 銅官懸望五松山 同孫不愚過昆陽 同宋景瞻分題汴上行 庭誨惠鉅硯 題徐氏書院 題邢惇夫扇 題蘇才翁草書壁後 題季張竹林村 題東丁水 題伯時畫嚴子陵釣灘 所住堂 送張子列茶 送呂知常赴太和丞 送李德素歸舒城 送陳季常歸洛 送伯氏入都 思親汝州作 睡鴨 書舞陽西寺舊題處 書王氏夢錫扇 書石牛溪旁大石上 書蔡秀才屏風頌四首任午歲 史天休中散挽詞 十月十五早飯清都觀逍遙堂 勝業寺悅亭 深明閣 上蕭家峽 清閑處士頌 彭女禮北斗圖頌 歐陽從道許寄金橘以詩督之 暮到張氏園和壁間舊題 木之彬彬 彌陀贊 漫興 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誦書聲 拘士笑大方 金陵 寄張宜父 寄尉氏倉官王仲弓 寄六祖范和尚頌 幾復讀莊子戲贈 吉老受秋租輒成長句 會稽竹箭為蘄春傅尉作 胡逸老吳生畫屏贊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竹塢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新泉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思山齋 和劉景文 和李文伯暑時五首之麈尾 和李文伯暑時五首之石枕 和答張仲謨泛舟之詩 癸酉八月同百丈中禪師溫湯作小詩呈九仙舜公 歸宗茶堂森明軒頌 觀王熙叔唐本草書歌 古風寄周元翁 奉同公擇作揀芽詠 奉次斌老送癭木棋局八韻 范德孺須筆裒諸工佳者共成十枝分送 發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 發白沙口次長蘆 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 吊死心禪師偈 代二螫解嘲 答雍熙光老頌 答王晦之見寄 答李任道謝分豆粥 答何君表感古冢 從舅氏李公擇將抵京輔以歸江南初自淮之西猶 次韻子真會靈源廟池亭 次韻子瞻贈王定國 次韻子瞻送穆父二絕 次韻子瞻送穆父二絕 次韻張昌言給事喜雨 次韻謝外舅食驢腸 次韻戲答彥和 次韻聞善 次韻文潛同游王舍人園 次韻文潛 次韻題粹老客亭詩后 次韻叔父圣謨詠鶯遷谷 次韻師厚雨中晝寢憶江南餅麴酒 次韻李任道晚飲鎖江亭 次韻寄藍六在廣陵 次韻吉老知命同游青原二首 次韻吉老知命同游青原二首 次韻公擇雨後 次韻定國聞子由臥病績溪 次韻答楊子聞見贈 次韻伯氏謝安石塘蓮花酒 陳說道約日送菜把 倉後酒正廳昔唐林夫謫官所作十一月己卯余納 殘句:日顆曝乾紅玉軟 殘句:春將國艷熏花骨 補陀巖頌 博山臺 伯氏到濟南寄詩頗言太守居有湖山之勝同韻和 丙申泊東流縣 百花洲雜題 □字頌 三月乙巳來賦鹽萬歲鄉且搜獼匿賦之家晏飯此 殘句:拙者竊鉤輒斬趾 阻水泊舟竹山下 竹下把酒 至樂詞寄黃幾復 張仲謀家堂前酴醾委地 贈朱方李道人 贈知命弟離戎州 贈陳師道 贈別李次翁 又戲為雙井解嘲 又寄王立之 又答寄糖霜頌 飲南禪梅下戲題 蟻蝶圖 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 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 學元翁作女兒浦口詩 謝楊景山送酒器 謝王子予送橄欖 謝榮緒惠貺鮮鯽 戲贈高述六言 戲題曾處善尉廳二首超然臺 戲題小雀捕飛蟲畫扇 戲呈聞善二兄 吳執中有兩鵝為余烹之戲贈 聞吉老縣丞按田在萬安山中 文與可嘗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雖不及 庭堅以去歲九月至鄂登南樓嘆其制作之美成長 題子瞻墨竹 題竹尊者軒 題永首座庵頌 題息軒 題文潞公黃河議後 題太和南塔寺壁 題山谷石牛洞 題山谷石 題灊峰閣 題南寺王髯題名處 題馬當山魚望亭四首右顏魯公 題馬當山魚望亭四首右陸魯望 題馬當山魯望亭四首右元亮 題凈因壁二首 題凈因壁二首 題花光畫山水 題郭熙山水扇 題東坡竹石 孫不愚引開元故事請為移春檻因而贈答 宿山家效孟浩然 宿黃州觀音院鐘樓上 送鄭彥能宣德知福昌縣 送人赴舉 送劉道純 送顧子敦赴河東三首 送顧子敦赴河東三首 送顧子敦赴河東三首 嗣深尚書弟晬日 壽禪師悟道頌 世弼病方家不善論蛤蜊之功戲答 史彥升送春花 失紫竹柱杖頌 沙彌文信大悲頌 三月乙巳來賦鹽萬歲鄉且搜獼匿賦之家晏飯此 三月壬申同堯民希孝觀渠名寺經藏得弘明集中 辱粹道兄弟寄書久不作報以長句謝不敏 去歲和元翁重到雙澗寺觀余兄弟題詩之篇總忘 擬古雜言 南安巖主大嚴禪師真贊 明叔惠示二頌云見七佛偈似有有警覺乃是向道 懋宗奉議有佳句詠冷庭叟野居庭堅于庭叟有十 漫尉 吏部蘇尚書右選胡侍郎皆和鄙句次韻道謝 泐潭乾和尚真贊 結客 寄家 黃幾復自海上寄惠金液三十兩且曰唯有德之士 侯尉家聽琵琶 和朱宏夫真妄頌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小池 和涼軒二首 和涼軒二首 何蕭二族 何氏悅亭詠柏 觀秘閣蘇子美題壁及中人張侯家墨跡十九紙率 蓋郎中惠詩有二強攻一老不戰而勝之嘲次韻解 伏仙巖頌 奉答茂衡惠紙長句 法云秀禪師真贊 讀晉史 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 從王都尉覓千葉梅云已落盡戲作嘲吹笛侍兒 從陳季張求竹竿引水入廚 次韻中玉早梅二首 次韻中玉早梅二首 次韻楊君全送春花 次韻向和卿行松滋縣與鄒天錫夜語南極亭二首 次韻向和卿行松滋縣與鄒天錫夜語南極亭二首 次韻吳宣義三徑懷友 次韻吳可權題余干縣白云亭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 次韻寄滑州舅州 次韻公擇舅 次韻答薛樂道 次韻答邢惇夫 次韻答任仲微 次韻答任仲微 次韻答秦少章乞酒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 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 殘句:拙者竊鉤輒斬趾 殘句:浴泉秦虢流丹粉 北園步折梅寄君庸 阻風入長蘆寺 酌姨母崇德君壽酒 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 贈高子勉四首 贈高子勉四首 贈高子勉四首 贈高子勉四首 再次韻戲贈道夫 再次韻答吉老二首 再次韻答吉老二首 袁州劉司法亦和予摩字詩因次韻寄之 又借答送蟹韻并戲小何 詠萍 以椰子小冠送子予 小鴨 戲贈曹子方家鳳兒 戲題戎州作余真 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戲答王觀復酴醾菊二首 戲答王觀復酴醾菊二首 戲答史應之三首 戲答史應之三首 戲答史應之三首 萬州太守高仲本宿約游岑公洞而夜雨連明戲作 萬州太守高仲本宿約游岑公洞而夜雨連明戲作 題子瞻畫竹石 題宛陵張待舉曲肱亭 題蘇若蘭回文錦詩圖 題蓮華寺 題畫鵝雁二首 題畫鵝雁二首 題晁以道雪雁圖 題伯時畫揩癢虎 題伯時畫觀魚僧 題般若會疏頌 宿錢塘尉廨 頌取之左右逢其原 送權郡孫承議歸宜春 送密老位五峰 送晁道夫叔侄 秋聲軒 瓊芝軒 裴晉公書堂 明月篇贈張文潛 明叔惠示二頌 明叔惠示二頌 羅漢南公升堂頌二首 羅漢南公升堂頌二首 六月十七日晝寢 泐潭我和尚真贊 款塞來享 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通書聲 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通書聲 寄杜家父二首 寄杜家父二首 即來 黃庭畫贊 畫牧牛贊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怪石 和答君庸見寄別時絕句 過土山寨 過家 癸亥立春日煮茗於石池寺見庚戌中盛二十舅中 發贛上寄余洪范 二月二日曉夢會于廬陵西齋作寄陳適用 對酒次韻寄懷元翁 短韻奉乞臘梅 答楊明叔送米頌 粹老家隔簾聽琵琶 催公靜碾茶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 次韻子瞻送顧子敦河北都運二首 次韻子瞻送顧子敦河北都運二首 次韻子瞻書黃庭經尾付蹇道士 次韻謝借觀五老圖 次韻謝黃斌老送墨竹十二韻 次韻喜陳吉老還家二絕 次韻喜陳吉老還家二絕 次韻王穉川客舍二首 次韻王穉川客舍二首 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乙宮壁二首 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乙宮壁二首 次韻孔四著作北行滹沱 次韻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錢不至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 次韻答柳通叟問舍求田之詩 呈王明復陳季張 呈李卿 長蘆夫和尚真贊 禪句二首 禪句二首 殘句:百家傳本略相似 博士王揚休碾密云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 泊大孤山作 避秦十人 白蓮庵頌 謝陳正字送荔支三首 流水 直舍寄陳子惠 贈鄭交 贈別李端叔 雜吟 元翁坐中見次元寄到和孔四飲王夔玉家長韻因 雨晴過石塘留宿贈大中供奉 顏徒貧樂齋二首 顏徒貧樂齋二首 謝黃從善司業寄惠山泉 謝胡藏之送栗鼠尾畫維摩二首 謝胡藏之送栗鼠尾畫維摩二首 謝陳正字送荔支三首 謝陳正字送荔支三首 戲詠猩猩毛筆二首 戲詠猩猩毛筆二首 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 戲答龍泉余尉問禪二小詩 戲答龍泉余尉問禪二小詩 戲答公益春思二首 戲答公益春思二首 浯溪圖 魏夫人壇 王才元舍人許牡丹求詩 同世弼韻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 同吉老飲清平戲作集句 題陽關圖二首 題陽關圖二首 送蘇太祝歸石城 書東坡畫郭功父壁上墨竹 壽圣觀道士黃至明開小隱軒太守徐公為題曰快 閏月訪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子真以詩謝次韻 乞貓 漫書呈幾復三首 漫書呈幾復三首 漫書呈幾復三首 流水一章 李宗古出示謝李道人苕帚杖從蔣彥回乞葬地二 李宗古出示謝李道人苕帚杖從蔣彥回乞葬地二 靜居寺上方南入一徑有釣臺氣象甚古而俗傳謬 畫馬贊 胡朝請見和復次韻 侯尉之吉水覆按未歸三日泥雨戲成寄之 和子瞻戲書伯時畫好頭赤 和張沙河招飲 和舍弟中秋月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樓見寄 觀劉永年團練畫角鷹 故僰道廖君畫像贊 奉謝劉景文送團茶 讀方言 到官歸志浩然二絕句 到官歸志浩然二絕句 從丘十四借韓文二首 從丘十四借韓文二首 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 次韻章禹直開元寺觀畫壁兼簡李德素 次韻元實病目 次韻徐文將至國門見寄二首 次韻徐文將至國門見寄二首 次韻無咎閻子常攜琴八村 次韻文潛休沐不出二首 次韻文潛休沐不出二首 次韻秦少章晁適道贈答詩 次韻李之純少監惠硯 次韻晉之五丈賞壓沙寺梨花 次韻幾復答予所贈三物三首石燈檠 次韻杜仲觀二絕 次韻杜仲觀二絕 次韻崔伯易席上所賦因以贈行二首 次韻崔伯易席上所賦因以贈行二首 次韻伯氏寄贈蓋郎中喜學老杜詩 次前韻寄潤父 陳榮緒惠示之字韻詩推獎過實非所敢當輒次詗 嘲小德 晁張和答秦覯五言予亦次韻 長短星歌 走答明略適堯民來相約奉謁故篇未及之 鄒操 宗室公壽挽詞二首 宗室公壽挽詞二首 子瞻題狄引進雪林石屏要同作 子瞻繼和復答二首 子瞻繼和復答二首 贈劉靜翁頌四首 贈劉靜翁頌四首 贈劉靜翁頌四首 贈劉靜翁頌四首 再贈陳季張拒霜花二首之一 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答六言二首 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答六言二首 以虎臂杖送李任道二首 以虎臂杖送李任道二首 雪後登南禪茅亭簡張仲謀二首 雪後登南禪茅亭簡張仲謀二首 信中遠來相訪且致今歲新茗又枉任道寄佳篇復 謝王仲至惠洮州礪石黃玉印材 謝人惠茶 曉放汴舟 戲詠蠟梅二首 戲詠蠟梅二首 戲和答禽語 往歲過廣陵值早春嘗作詩云春風十里珠簾卷彷 往歲過廣陵值早春嘗作詩云春風十里珠簾卷彷 王圣美三子補中廣文生 王厚頌二首 王厚頌二首 銅官僧舍得尚書郎趙宗閔墨竹一枝筆勢妙天下 銅官僧舍得尚書郎趙宗閔墨竹一枝筆勢妙天下 題也足軒 題大云倉達觀臺二首 題大云倉達觀臺二首 送劉季展從軍雁門二首 送劉季展從軍雁門二首 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兼簡運使張仲謀 四月末天氣陡然如秋遂御祫衣游北沙亭觀江漲 書扇 求范子默染鴉青紙二首 求范子默染鴉青紙二首 錢塘舊游 平原郡齋二首 平原郡齋二首 明叔知縣和示過家上冢二篇復次韻 明叔知縣和示過家上冢二篇復次韻 明叔惠示二頌云見七佛偈似有警覺乃是向道之 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 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 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 廖致平送綠荔支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支綠酒亦 金刀坑迎將家待追漿坑十余戶山農不至因題其 今歲官茶極妙而難為賞音者戲作兩詩用前韻 今歲官茶極妙而難為賞音者戲作兩詩用前韻 講武臺南有感 江南李後主夢觀世音像贊 寄袁守廖獻卿 寄題瑩中野軒 洪范以不合俗人題廳壁二絕句次韻和之 洪范以不合俗人題廳壁二絕句次韻和之 和師厚接花 和答李子真讀陶庾詩 高至言筑亭于家圃以奉親總其觀覽之富命曰溪 奉留楚金長老 奉留楚金長老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 髑髏頌 德孺五丈和之字詩韻難而愈工輒復和成可發一 大通禪師真贊 答周德夫見寄 答德甫弟 次韻周法曹游青原山寺 次韻文少激祈雨有感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 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 次韻孔四著作早行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仙橋洞 次韻答李端叔 次韻答曹子方雜言 承天寶禪師贊 陳季張有蜀芙蓉長飲客至開輒剪去作詩戲之 采菊一章 伯父祖善耆老好學於所居紫陽溪後小馬鞍山為 避暑李氏園二首 避暑李氏園二首 采菊 自巴陵略平江臨湘入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 子范徼巡諸鄉捕逐群盜幾盡輒作長句勞苦行李 稚川約晚過進叔次前韻贈稚川并呈進叔 趙子充示竹夫人詩蓋涼寢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 趙子充示竹夫人詩蓋涼寢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 贈益陽成之主簿 再答景叔 再次韻寄子由 再次韻和吉老 予既不得葉遂過洛濱醉游累日 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二首 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二首 飲城南即事 新息渡淮 謝王炳之惠茶 謝送宣城筆 謝公擇舅分賜茶三首 謝公擇舅分賜茶三首 謝公擇舅分賜茶三首 戲贈水牯庵 戲贈潘供奉 戲贈米元章二首 戲贈米元章二首 戲贈家安國 戲贈頓二主簿 戲用題元上人此君軒詩韻奉答周彥起予之作病 戲題葆真閣 戲題 戲書效樂天 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 戲和舍弟船場探春二首 戲和舍弟船場探春二首 戲答趙伯充勸莫學書及為席子澤解嘲 戲呈田子平六言 聞致政胡朝請多藏書以詩借書目 王圣涂二亭歌 外舅孫莘老守蘇州留詩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堅和 酴醾 同韻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二首 同韻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二首 同堯民游靈源廟廖獻臣置酒用馬陵二字賦詩二 同堯民游靈源廟廖獻臣置酒用馬陵二字賦詩二 題韋偃馬 題司門李文園亭 題劉氏所藏展子虔感應觀音二首 題劉氏所藏展子虔感應觀音二首 題崇德君所畫雀竹蜩螗圖贊 太平寺慈氏閣 宿靈湯文室 宿廣惠寺 送張天覺得登字 送賢師往瀘州為兩驅烏乞度牒錢頌 司馬文正公挽詞四首 司馬文正公挽詞四首 司馬文正公挽詞四首 司馬文正公挽詞四首 書睢陽事後 食瓜有感 清心院雙清軒 乞鍾乳于曾公袞 龐道者繡觀音贊 甯子與追和予岳陽樓詩復次韻二首 甯子與追和予岳陽樓詩復次韻二首 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隱奉議并效建除體 南安巖主定應大師真贊 南安試院無酒飲周道輔自贛上攜一榼時時對酌 六舅以詩來覓銅犀用長句持送舅氏學古之余復 廖袁州次韻見答并寄黃靖國再生傳次韻寄之 景珍太博見示舊倡和蒲萄詩因而次韻 解瞌睡頌 寄張仲謀次韻 寄黃從善 寄頓二主簿時在縣界首部夫鑿石塘河 還神岡圓首座戒刀頌 化氈頌 河舟晚飲呈陳說道 和中玉使君晚秋開天寧節道場 和知命招晁道夫叔侄 和師厚郊居示里中諸君 和蒲泰亨四首 和蒲泰亨四首 和蒲泰亨四首 和蒲泰亨四首 和答師厚黃連橋壞大木亦為秋雹所碎 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 和曹子方雜言 和斌老悟道頌 觀崇德墨竹歌 古漁父 奉送周元翁鎖吉州司法廳赴禮部試 奉答固道 法語 渡河 大秀宮 答許覺之惠桂花椰子茶盂二首 答許覺之惠桂花椰子茶盂二首 次韻子瞻題無咎所得與可竹二首粥字韻戲嘲無 次韻子瞻題無咎所得與可竹二首粥字韻戲嘲無 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 次韻子瞻和王子立風雨敗書屋有感 次韻仲車因婁行父見寄之什 次韻仲車為元達置酒四韻 次韻知命永和道中 次韻元日 次韻徐仲車喜董元達訪之作南郭篇四韻 次韻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觀翰林公 次韻清虛 次韻錢穆父贈松扇 次韻李士雄子飛獨游西園折牡丹憶弟子奇二首 次韻李士雄子飛獨游西園折牡丹憶弟子奇二首 次韻幾復答予所贈三物三首之有石刻 次韻吉老寄君庸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靈壽臺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疊屏巖 次韻德孺新居病起 次韻答少章聞雁聽雞二首 次韻答少章聞雁聽雞二首 次韻答黃與迪 次韻伯氏戲贈韓正翁菊花開時家有美酒 慈母巖亮長老頌 初望淮山 出城送客過故人東平侯趙景珍墓 常父答詩有煎點徑須煩綠珠之句復次韻戲答 哀逝 歸田樂令/歸田樂 再贈陳季張拒霜花二首之二 追和東坡題李亮功歸來圖 種決明 趙景仁彈琴舞鶴圖贊 贈王環中 贈李彥深 再贈陳季張拒霜花二首之二 再和寄藍六 詠雪奉呈廣平公 詠伯時畫太初所獲大宛虎脊天馬圖 迎醇甫夫婦 飲李氏園三首 飲李氏園三首 飲李氏園三首 飲韓三家醉後始知夜雨 以雙井茶送孔常父 延壽寺僧小軒極蕭灑予為名曰林樂取莊生所謂 潯陽江口阻風三日 秀江亭 休堂頌 行役縣西喜雨寄任公漸大夫 謝仲謀示新詩 謝王炳之惠石香鼎 夏日夢伯兄寄江南 戲贈王晦之 戲贈南安倅柳朝散 戲詠子舟畫兩竹兩鸜鵒 戲詠暖足瓶二首 戲詠暖足瓶二首 戲詠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馴鷓鴣二首 戲詠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馴鷓鴣二首 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 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 戲答晁深道乞消梅二首 戲答晁深道乞消梅二首 戲呈峨眉僧正簡之頌 五老亭 維摩詰畫贊 王立之以小詩送并蒂牡丹戲答二首 王立之以小詩送并蒂牡丹戲答二首 聽履霜操 題宗室大年畫二首 題宗室大年畫二首 題雙鳧觀 題伯時天育驃騎圖二首 題伯時天育驃騎圖二首 題伯時馬 太平州作二首 太平州作二首 孫不愚索飲九日酒已盡戲答一篇 送魏君俞知宿遷 送石長卿太學秋補 送蒲元禮南歸 送劉士彥赴福建轉運判官 省中烹茶懷子瞻用前韻 社日奉寄君庸主簿 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 入窮巷謁李材叟翹叟戲贈兼簡田子平三首 入窮巷謁李材叟翹叟戲贈兼簡田子平三首 入窮巷謁李材叟翹叟戲贈兼簡田子平三首 蒲城道中寄懷伯氏 平原宴坐二首 平原宴坐二首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亨泉 六月閔雨 李大夫招飲 客自潭府來稱明因寺僧作靜照堂求予作 具茨頌 戒殺詩 寄張仲謀 寄新茶與南禪師 寄劉泗州 寄劉泗州 寄季張 寄懷藍六在延平 寄懷公壽 黃潁州挽詞三首 黃潁州挽詞三首 黃潁州挽詞三首 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 虎號南山一章 葫蘆頌 鴻溝 和仲謀夜中有感 和早秋雨中書懷呈張鄧州 和庭誨苦雨不出 和高仲本喜相見 和甫得竹數本于周翰喜而作詩和之 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憶館中故事 和答子瞻 和答王世弼 和答孫不愚見贈 和答任仲微贈別 和答郭監簿詠雪 何主簿蕭齋郎贈詩思家戲和答之 觀伯時畫馬 杜似吟院二首 杜似吟院二首 登南禪寺懷裴仲謀 道中寄景珍兼簡庚元鎮 代書 答李康文 答和孔常父見寄 翠巖璣禪師真贊 次韻子高即事 次韻元翁從王夔玉借書 次韻楊君金送酒 次韻坦夫見惠長句 次韻宋懋宗僦居甘泉坊雪後書懷 次韻叔父臺源歌 次韻十九叔父臺源 次韻師厚萱草 次韻舍弟喜雨 次韻舍弟題牛氏園二首 次韻舍弟題牛氏園二首 次韻清虛喜子瞻得常州 次韻秦覯過陳無己書院觀鄙句之作 次韻裴仲謀同年 次韻馬荊州 次韻景珍酴醾 次韻寄李六弟濟南郡城橋亭之詩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云濤石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南屏山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靈椿臺 次韻漢公招七兄 次韻公秉子由十六夜憶清虛 次韻奉和仲謨夜話唐史 次韻奉答吉鄰機宜 次韻德孺惠貺秋字之句 次韻答馬中玉三首 次韻答馬中玉三首 次韻答馬中玉三首 次韻陳榮緒同倚鐘樓晚望別後明日見寄之作 次盱眙同前韻 春雪呈張仲謀 初至葉縣 出池藕花 沖雨向萬載道中得逍遙觀托宿遂戲題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 呈馬粹老范德孺 陳吉老縣丞同知命弟游青原謁思禪師予以簿領 病來十日不舉酒二首 病來十日不舉酒二首 便糶王丞送碧香酒用子瞻韻戲贈鄭彥能 八月十四日夜刀坑口對月奉寄王子難子聞適用 追憶余泊舟 趙令答詩約攜山妓見訪 張仲謨許送河鯉未至戲督以詩 再和公擇舅氏雜言 再次孔四韻寄懷元翁兄弟并致問毅甫 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蝎者戲用前韻二首 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蝎者戲用前韻二首 詠李伯時摹韓干三馬次子由韻簡伯時兼寄李德 以香燭團茶琉璃獻花碗供布袋和尚頌 乙未移舟出口 頤軒詩六首 頤軒詩六首 頤軒詩六首 頤軒詩六首 頤軒詩六首 頤軒詩六首 巖下放言五首之冠鰲臺 雪中連日行役戲書簡同僚 薛樂道自南陽來入都留宿會飲作詩餞行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觴字韻 謝文灝元豐上文藁 謝榮緒割貺見貽二首 謝榮緒割貺見貽二首 謝景叔惠冬筍雍酥水梨三物 戲贈惠南禪師 戲詠江南土風 戲詠高節亭邊山礬花二首 戲詠高節亭邊山礬花二首 戲題承天寺法堂前柏 戲和于寺丞乞王醇老米 戲呈孔毅父 息暑巖 戊午夜宿寶石寺視寶石戲題 為茭橋居士作念念即佛頌 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後 頭陀贊 題楊道人默軒 題萬松亭 題神移仁壽塔 題伯時畫松下淵明 題安福李令朝華亭 宿觀山 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 送陳氏女弟至石塘河 四月戊申賦鹽萬歲山中仰懷外舅謝師厚 秋冬之間鄂渚絕市無蟹今日偶得數枚吐沫相濡 秋冬之間鄂渚絕市無蟹今日偶得數枚吐沫相濡 秋冬之間鄂渚絕市無蟹今日偶得數枚吐沫相濡 筇竹頌 南樓畫閣觀方公悅二小詩戲次韻 南樓畫閣觀方公悅二小詩戲次韻 南康席上贈劉李二君 留王郎 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士草圣并書帖一編二軸 枯骨頌 覺范師種竹頌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 借景亭 江氏家藏仁宗皇帝墨跡贊 見諸人唱和酴醾詩輒次韻戲詠 寄朱樂仲 寄舒申之戶曹 和游景叔月報三捷 和世弼中秋月詠懷 和任夫人悟道 和答趙令同前韻 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 郭功父得楊次公家金書細字經求予作贊 故陳氏畫像贊 古老許惠李北海石室碑以詩促之 奉約宣叔頌 奉同子瞻韻寄定國 奉答謝公靜與榮子邕論狄元規孫少述詩長韻 奉答圣思講論語長句 讀曹公傳 東坡畫竹贊 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甯山水圖 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 答龍門潘秀才見寄 次韻周德夫經行不相見之詩 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 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 次韻正仲三丈自衡山返命舍驛過外舅師厚贈答 次韻章禹直魏道輔贈答之詩 次韻張詢齋中晚春 次韻曾子開舍人游藉田載荷花歸 次韻益修四弟 次韻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 次韻師厚五月十六日視田悼李彥深 次韻少激甘露降太守居桃葉上 次韻賞梅 次韻秋郊晚望 次韻七兄青陽驛西阻水見寄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群玉峰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七臺峰 次韻郭明叔登縣樓見思長句 次韻奉答南山禪師二頌兼呈琦上人 次韻奉答南山禪師二頌兼呈琦上人 次韻奉答吉老并寄何君庸 次韻奉酬劉景文河上見寄 次韻斌老冬至書懷示子舟篇末見及之作因以贈 次以道韻寄范子夷子默 次蘇子瞻和李太白潯陽紫極宮感秋詩韻追懷太 春祀分得葉公廟雙鳧觀 出迎使客質明放船自瓦窋歸 汴岸置酒贈黃十七 拜劉凝之畫像 欸乃歌二章戲王穉川 欸乃歌二章戲王穉川 竹軒詠雪呈外舅謝師厚并調李彥深 再留幾復 再和答張仲謀陳純益兄弟 再次韻奉答子由 再次韻呈明略并寄無咎 再次韻呈廖明略 用幾復韻題白氏思堂 詠史呈徐仲車 飲潤父家 易生畫麞猿猴獾贊 以椰子茶瓶寄德孺二首 以椰子茶瓶寄德孺二首 以小團龍及半挺贈無咎并詩用前韻為戲 以團茶洮州綠石硯贈無咎文潛 以梅饋晁深道戲贈二首 以梅饋晁深道戲贈二首 巖下放言五首之靈椿臺 宣九家賦雪 謝鄭閎中惠高麗畫扇二首 謝鄭閎中惠高麗畫扇二首 謝送碾壑源揀芽 曉賢師續佛壽頌 顯圣寺庭枸杞 戲贈陳季張 戲答王子予送凌風菊二首 戲答王子予送凌風菊二首 戲答陳元輿 戲答寶勝甫長老頌 喜知命弟自青原歸 席子澤盤礡圖贊 溪上吟 西禪聽戴道士彈琴 王元之真贊 題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 題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 題燕邸洋川公養浩堂畫二首 題燕邸洋川公養浩堂畫二首 題襄陽米芾祠 題王仲弓兄弟巽亭 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 題虔州東禪圓照師新作御書閣 太和奉呈吉老縣丞 送朱貺中允宰宋城 送張材翁赴秦僉 送薛樂道知鄖鄉 送錢一杲卿 四休居士詩三首 四休居士詩三首 四休居士詩三首 叔父釣亭 史應之贊 十月十三日泊舟白沙江口 上大蒙籠 筇竹杖贊 喬令真贊 蒲團座贊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仁亭 擬君子法天運 羅漢南公塔頌 錄夢篇 濂溪詩 將歸葉先寄明復季常 寄題安福李令先春閣 寄上高李令懷道 寄裴仲謨 黃龍南禪師真贊 還家呈伯氏 淮陰侯 紅蕉洞獨宿 衡山 和孫莘老 和師厚秋半時復官分司西都 和范廉 過洞庭青草湖 故江陽楊君畫像贊 庚申宿觀音院 奉送時中攝東曹獄掾 峨眉真人陳圖南真贊 悼往 代書寄翠巖新禪師 大溈喆禪師真贊 答余洪范 答閻求仁 次韻子瞻春菜 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 次韻稚川 次韻召之才將流民過懸帛嶺均田 次韻孫子實題少章寄寂齋 次韻時進叔二十六韻 次韻師厚食蟹 次韻冕仲考進士試卷 次韻廖明略同吳明府白云亭宴集 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 次韻和魏主簿 次韻和臺源諸篇九首之七臺溪 次韻和答孔毅甫 次韻奉答廖袁州懷舊隱之詩 次韻道輔旅懷見寄 次韻答宗汝為初夏見寄 次韻答張沙河 次韻答堯民 次韻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 次前韻謝與迪惠所作竹五幅 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 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 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 病起次韻和稚川進叔倡酬之什 白鶴觀 秋思寄子由 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 酌別世弼 致政王殿丞逍遙亭 再用前韻詠子舟所作竹 再用舊韻寄孔毅甫 再答冕仲 玉芝園 又和二首 又和二首 游愚溪 用前韻謝子舟為予作風雨竹 以右軍書數種贈邱十四 以峽州酒遺益修復繼前韻 巖下放言五首之釣臺 巖下放言五首之博山臺 新涼示同學 謝張泰伯惠黃雀鮓 謝公定和二范秋懷五首邀予同作 謝公定和二范秋懷五首邀予同作 謝公定和二范秋懷五首邀予同作 謝公定和二范秋懷五首邀予同作 謝公定和二范秋懷五首邀予同作 曉起臨汝 戲贈張叔甫 戲書秦少游壁 臥陶軒 題子瞻枯木 題徐氏姑壽安君壽梅亭 題王黃州墨跡後 題胡逸老致虛庵 送張沙河游齊魯諸邦 食筍十韻 上冢 乞姚花二首 乞姚花二首 留幾復飲 劉元輔畫馬扇贊 靈龜泉上 了觀師繡觀音贊 荔支綠頌 寄忠玉提刑 寄余干徐隱甫 寄題欽之草堂 寄題安福李令適軒 寄李次翁 寄懷元翁 己未過太湖僧寺得宗汝為書寄山蕷白酒長韻詩 侯元功問講學之意 和謝公定征南謠 和答劉中叟殿院 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 過百里大夫冢 古豪俠行贈魏鄰幾 庚寅乙未猶泊大雷口 贛上食蓮有感 賦陳季張北軒杏花 奉和慎思寺丞太康傳舍相逢并寄扶溝程太丞尉 奉和公擇舅氏送呂道人研長韻 奉答子高見贈十韻 豐城 對酒歌答謝公靜 都下喜見八叔父 東觀讀未見書 雕陂 答明略并寄無咎 答黃冕仲索煎雙井并簡揚休 次韻張仲謀過酺池寺齋 次韻曾都曹喜雨 次韻叔原會寂照房 次韻任公漸感梅花十五韻 次韻清虛同訪李園 次韻郭明叔長歌 次韻奉送公定 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 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 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 次韻春游別說道二首 次韻春游別說道二首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 醇碧頌 澄心亭頌 別蔣穎叔 被褐懷珠玉 鼓笛令 阻水戲呈幾復二首 阻水戲呈幾復二首 知命弟觀音贊 招子高二十二韻兼簡常甫世弼 招隱寄李元中 贈謝敞王博喻 贈無咎八音歌 再次韻四首 再次韻四首 再次韻四首 再次韻四首 顏闔 謝景文惠浩然所作廷珪墨 戲贈彥深 萬州下巖二首 萬州下巖二首 題孟浩然畫像 宿舊彭澤懷陶令 送徐隱父宰余干二首 送徐隱父宰余干二首 送吳彥歸番陽 雙井茶送子瞻 錢忠懿王畫像贊 擬古樂府長相思寄黃幾復 流民嘆 李沖元真贊 勞坑入前城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見惠次韻奉酬四首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見惠次韻奉酬四首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見惠次韻奉酬四首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見惠次韻奉酬四首 寄題榮州祖元大師此君軒 寄耿令幾父過新堂邑作乃幾父舊治之地 寄傅君倚同年 寄陳適用 即席 和宣叔乞筍伽陀二頌 和宣叔乞筍伽陀二頌 過致政屯田劉公隱廬 宮亭湖 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 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 讀書呈幾復二首 讀書呈幾復二首 丁巳宿寶石寺 大雷口阻風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慈竹 池口風雨留三日 伯時彭蠡春牧圖 丙辰仍宿清泉寺 寶梵大師真贊 跋子瞻和陶詩 安樂泉頌 鄒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蓮子湯三首 鄒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蓮子湯三首 鄒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蓮子湯三首 重贈徐天隱 眾人觀俳優 贈張仲謀 再次韻 再次前韻 再次前韻 再次前韻 以皮鞋底贈石推官三首 以皮鞋底贈石推官三首 以皮鞋底贈石推官三首 行行重行行贈別李之儀 新寨餞南歸客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午寢 聽崇德君鼓琴 題前定錄贈李伯牖二首 題前定錄贈李伯牖二首 送彥孚主簿 二章 林為之送筆戲贈 老杜浣花溪圖引 二章 和答莘老見贈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韻 答余洪范二首 答余洪范二首 二章 按田 子瞻去歲春侍立邇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侍作詩 子瞻去歲春侍立邇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侍作詩 子瞻去歲春侍立邇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侍作詩 子瞻去歲春侍立邇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侍作詩 拙軒頌 贈希孝 贈送張叔和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為黃龍心禪師燒香頌三首 為黃龍心禪師燒香頌三首 為黃龍心禪師燒香頌三首 送張仲謀 送楊瓘雁門省親二首 送楊瓘雁門省親二首 書蔡秀才屏風頌四首 書蔡秀才屏風頌四首 書蔡秀才屏風頌四首 綠菜贊 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四首 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四首 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四首 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四首 寄南陽謝外舅 次韻文潛立春日三絕句 次韻文潛立春日三絕句 次韻文潛立春日三絕句 次韻黃斌老晚游池亭二首 次韻黃斌老晚游池亭二首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 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 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 陳榮緒惠示之字韻詩推獎過實非所敢當輒次高 陳榮緒惠示之字韻詩推獎過實非所敢當輒次高 悲秋 弈棋二首呈任漸 弈棋二首呈任漸 贈趙言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 寫真自贊五首 寫真自贊五首 寫真自贊五首 寫真自贊五首 十四弟歸洪州賦莫如兄弟四章贈行 十四弟歸洪州賦莫如兄弟四章贈行 十四弟歸洪州賦莫如兄弟四章贈行 十四弟歸洪州賦莫如兄弟四章贈行 臨河道中 樂壽縣君呂氏挽詞二首 樂壽縣君呂氏挽詞二首 寄黃龍清老三首 寄黃龍清老三首 寄黃龍清老三首 郭明甫作西齋于潁尾請予賦詩二首 郭明甫作西齋于潁尾請予賦詩二首 古風次韻答初和甫二首 古風次韻答初和甫二首 次韻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 次韻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 次韻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 再用前韻贈子勉四首 再用前韻贈子勉四首 再用前韻贈子勉四首 再用前韻贈子勉四首 再答并簡康國兄弟四首 再答并簡康國兄弟四首 再答并簡康國兄弟四首 再答并簡康國兄弟四首 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 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 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 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 為慧林沖禪師燒香頌三首 為慧林沖禪師燒香頌三首 為慧林沖禪師燒香頌三首 聽宋宗儒摘阮歌 題落星寺四首 題落星寺四首 題落星寺四首 題落星寺四首 和李才甫先輩快閣五首 和李才甫先輩快閣五首 和李才甫先輩快閣五首 和李才甫先輩快閣五首 和李才甫先輩快閣五首 和范信中寓居崇寧還雨二首 和范信中寓居崇寧還雨二首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 次韻奉答文少激推官紀贈二首 次韻奉答文少激推官紀贈二首 中秋 效王仲至少監詠姚花用其韻四首 效王仲至少監詠姚花用其韻四首 效王仲至少監詠姚花用其韻四首 效王仲至少監詠姚花用其韻四首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 王文恭公挽詞二首 王文恭公挽詞二首 秋懷二首 三章 蠟梅 三章 何造誠作浩然堂陳義甚高然頗喜度世飛升之說 何造誠作浩然堂陳義甚高然頗喜度世飛升之說 次韻德孺感興二首 次韻德孺感興二首 三章 八音歌贈晁堯民 八音歌贈晁堯民 望遠行 竹枝詞二首 竹枝詞二首 竹枝詞二首 竹枝詞二首 再答靜翁并以筇竹一枝贈行四首 再答靜翁并以筇竹一枝贈行四首 再答靜翁并以筇竹一枝贈行四首 再答靜翁并以筇竹一枝贈行四首 又答斌老病愈遣悶二首 又答斌老病愈遣悶二首 效孔文舉贈柳圣功三首 效孔文舉贈柳圣功三首 效孔文舉贈柳圣功三首 武昌松風閣 送徐景道尉武寧二首 送徐景道尉武寧二首 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東坡先生真贊三首 東坡先生真贊三首 東坡先生真贊三首 定交詩二首效鮑明遠體呈晁無咎 定交詩二首效鮑明遠體呈晁無咎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次韻吉老十小詩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 和程德裕頌五首 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 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 文安國挽詞二首 文安國挽詞二首 題淡山巖二首 題淡山巖二首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 寄清新二禪師頌 寄清新二禪師頌 和程德裕頌五首 和程德裕頌五首 和程德裕頌五首 和程德裕頌五首 觀世音贊六首 觀世音贊六首 觀世音贊六首 觀世音贊六首 觀世音贊六首 觀世音贊六首 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寄諸將四首 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寄諸將四首 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寄諸將四首 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寄諸將四首 次韻梨花 和外舅夙興三首 題樊侯廟二首 題樊侯廟二首 和外舅夙興三首 和外舅夙興三首 和孫公善李仲同金櫻餌唱酬二首 和孫公善李仲同金櫻餌唱酬二首 渡江 次韻雨絲云鶴二首 次韻雨絲云鶴二首 春近四絕句 春近四絕句 春近四絕句 春近四絕句 行邁雜篇六首 行邁雜篇六首 行邁雜篇六首 行邁雜篇六首 行邁雜篇六首 行邁雜篇六首 李濠州挽詞二首 李濠州挽詞二首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鄂州節推陳榮緒惠示沿檄崇陽道中六詩老懶不 東林寺二首 東林寺二首 次韻道輔雙嶺見寄三疊 次韻道輔雙嶺見寄三疊 次韻道輔雙嶺見寄三疊 雜詩四首 雜詩四首 雜詩四首 雜詩四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南浦 韓獻肅公挽詞三首 韓獻肅公挽詞三首 韓獻肅公挽詞三首 觀道二篇 觀道二篇 次韻外舅喜王正仲三丈奉詔禱南岳回至襄陽舍 次韻外舅喜王正仲三丈奉詔禱南岳回至襄陽舍 次韻外舅喜王正仲三丈奉詔禱南岳回至襄陽舍 情人怨戲效徐庾慢體三首 情人怨戲效徐庾慢體三首 情人怨戲效徐庾慢體三首 歲寒知松柏 歲寒知松柏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毀璧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 韓信 古詩二首上蘇子瞻 古詩二首上蘇子瞻 春陰 再和答為之 再和答為之 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三首 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三首 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三首 題鄭防畫夾五首 題鄭防畫夾五首 題鄭防畫夾五首 題鄭防畫夾五首 睡起 睡起 再答明略二首 再答明略二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雜詩七首 弈棋二首呈任公漸 弈棋二首呈任公漸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放言十首 次韻胡彥明同年羇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一章道 次韻胡彥明同年羇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一章道 次韻胡彥明同年羇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一章道 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 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 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 次韻張秘校喜雪三首 次韻張秘校喜雪三首 次韻張秘校喜雪三首 立春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寄晁元中十首 次韻楊明叔四首 次韻楊明叔四首 次韻楊明叔四首 次韻楊明叔四首 次韻寅庵四首 次韻寅庵四首 次韻寅庵四首 次韻寅庵四首 題竹石牧牛 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次韻公定世弼登北都東樓四首 次韻公定世弼登北都東樓四首 次韻公定世弼登北都東樓四首 次韻公定世弼登北都東樓四首 薄薄酒二章 薄薄酒二章 以酒渴愛江清作五小詩寄廖明略學士兼簡初和 以酒渴愛江清作五小詩寄廖明略學士兼簡初和 以酒渴愛江清作五小詩寄廖明略學士兼簡初和 以酒渴愛江清作五小詩寄廖明略學士兼簡初和 以酒渴愛江清作五小詩寄廖明略學士兼簡初和 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 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 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觀化十五首 春思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并問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記夢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呻吟齋睡起五首呈世弼 次韻劉景文登鄭王臺見思五首 次韻劉景文登鄭王臺見思五首 次韻劉景文登鄭王臺見思五首 次韻劉景文登鄭王臺見思五首 次韻劉景文登鄭王臺見思五首 傷歌行四首 傷歌行四首 傷歌行四首 傷歌行四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再和元禮春懷十首 晚泊長沙示秦處度范元實用寄明略和父韻五首 晚泊長沙示秦處度范元實用寄明略和父韻五首 晚泊長沙示秦處度范元實用寄明略和父韻五首 晚泊長沙示秦處度范元實用寄明略和父韻五首 晚泊長沙示秦處度范元實用寄明略和父韻五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 海棠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贈嗣直弟頌十首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春游 詩一首 塞上曲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謫居黔南十首 搗練子 贈石敏若 次韻任道雪中同游東皋之作 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 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演雅 次韻感春五首 次韻感春五首 次韻感春五首 次韻感春五首 次韻感春五首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彝德叟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柳閎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學故以桃 絕句 絕句 絕句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 定風波 次高左藏使君韻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次韻師厚病間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和答魏道輔寄懷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高子勉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江南 雜詩 雜詩 雜詩 木蘭花令 畫堂春 河傳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秋思 秋思 梅花 失調名 失調名 失調名 醉落魄/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 千秋歲 阮郎歸 清明 訴衷情 南鄉子 念奴嬌 念奴嬌 漁家傲 漁家傲 西江月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清平樂 鷓鴣天 鷓鴣天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黃庭堅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本 名 黃庭堅 別 名 黃山谷,豫章先生


魯直 山谷道人,涪翁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洪州府分寧(古時南昌,今江西九江修水縣) 出生日期 1045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 1105年9月30日 主要成就 書法,文學


主要作品 山谷詞,豫章黃先生集 書法作品 松風閣詩帖,諸上座帖,砥柱銘


所屬詩派 江西詩派 謚 號 文節


民 系 江右民系 世 稱 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豫章先生


乳 名 繩權

黃庭堅黃庭堅簡介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  以謫仙自稱,世稱金華仙伯。  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黃庶是專學杜甫的詩人?!敖髟娕伞钡拈_山之祖,中國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黃庭堅自幼聰穎好學,記憶力驚人,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調葉縣(今河南葉縣南)尉知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元豐八年(1085年)庭堅為承議郎,參加校定《資治通鑒》,主持編寫《神宗實錄》。哲宗時元花八年(1093年),黃庭堅進為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1094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漢)。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實錄多誣,遭貶謫。同年底,被貶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縣)別駕,安置在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崇寧二年(1103年),朝中形勢又大變,詔令銷毀“三蘇”、秦觀、黃庭堅的文集。同年十一月,被除去官銜,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州市)。崇寧四年(1105年)九月,黃庭堅在饑寒交迫中凄涼離世,享年61歲。

  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其作思路有跡可循,甚講法度,便于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  早年以文章詩詞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詞》)。  黃庭堅“滌親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載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成為中華兒女的典范而世代傳頌。


黃庭堅黃庭堅的詩《清平樂·春歸何處》原文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黃庭堅的詩《清平樂·春歸何處》譯文


  春天回到哪里了?四處一片沉寂,沒有它的蹤跡。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哪兒了,記得喊它回來與我們同住。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赡屈S鸝千百遍地婉轉啼叫,又有誰能知曉它的意思呢?看吧,一陣風起,黃鸝鳥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黃庭堅人物履歷


  

家世背景

  黃庭堅的遠祖是西漢循吏丞相黃霸,他的十世祖黃翰是唐朝中期的進士,九世伯祖父黃保仁是大唐進士,八世祖黃榮為大唐副相右仆射,七世祖黃浩為晚唐進士,六世祖黃玘為晚唐舉人,六世叔祖黃璞為南唐進士。五世祖黃贍為南唐進士,歷著作郎,知分寧縣。四世伯祖黃元績為南唐進士,是分寧黃氏自浙江金華遷居江西修水后的第一位黃氏進士。四世祖黃元吉為舉人,藏書萬卷;三世祖黃中理為大宋舉人,在修水創辦了芝臺書院、櫻桃書院,是當時馳名豫章的一位大教育家。祖父黃湜為大宋進士,黃湜十三兄弟,十人進士及第,時稱十龍。父親黃庶,為大宋進士,著名的詩人,康州太守。修水黃氏,詩書世家,書香越過十代,傳至黃庭堅,以致鼎盛。

  在黃庭堅(雙井七世)這一輩之前,修水雙井黃氏在宋朝,就已經有了18位進士;在黃庭堅中進士之前,修水雙井黃氏有22位進士。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在生前為雙井黃氏立下了《雙井黃氏家規》,其后裔稱為“黃金家規”,其中第八條,就是讀書家規。讀書乃誠身之本,而顯揚宗祖之要務也。吾家自今修譜之后,必歲延名宿,教育后生,務期典籍精通,文章曉暢,更且敦勵行誼,以成大器,斯真讀書矣。其供應俸儀,俱不可茍,若以供俸非輕為便,浪延村學,僅圖識字,致茲鄙陋,反墜先聲,為父兄者尚其念之。

  其大意是:讀書是修養身心的根本,也是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徑。一定要延請有名望的老師,教育后生晚輩,務必使后生晚輩精通中華典籍,所寫文章明白曉暢;更應該陶冶情操,砥礪品行,以成為有用之才,這才是真正讀書了。給教師的供應禮儀,都不可以隨意。如果僅僅為了圖方便,給教師的薪俸低廉,導致貽誤村學,家長僅僅希望子女認識幾個字罷了,導致子女滋生鄙俗淺陋的習氣,反而敗壞祖宗的聲望。家族的長者,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雙井黃氏,在黃中理制定的黃氏家規指導下,讀書家風甚美,賢才接踵摩肩,為豫章甲等文化望族。黃庭堅家學淵源有自。南宋袁燮贊道:一門兄弟,共學于修水上芝臺書院。道義相磨,才華競爽。  黃庭堅中進士后。雙井黃氏又有25位宋朝進士,這樣一來,僅宋朝,雙井黃氏就有四十八位進士。如今修水雙井村被譽稱為“華夏進士第一村”。

  

名字由來

  1045年6月,黃庭堅出生在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雙井村。當時修水有嬰兒“抓周”的習俗,黃庶遵其俗讓自己的次子繩權(黃庭堅的乳名)進行抓周。在弓、矢、紙、筆等物件中,小庭堅一手拿起毛筆就不愿放下。眾人齊贊肯定“黃家又出了個讀書種”。黃庭堅的父親黃庶在《伐檀集》記載了這件事情:楚俗,子生周一年,其日,陳食、飲、硯、墨、金帛之具,從兒戲弄,聚家人觀以為樂,繩時先弄墨  ??吹酱巫拥淖ブ芙Y果,黃庶自然很高興,曾經賦詩《教繩權學書偶成》回憶道:文字有緣曾弄墨,見來官小免咨嗟。喜將筆硯傳生計,不失詩書作世家。字識姓名能指點,寫因梨栗不傾斜。著鞭莫落時人后,三十塵埃監汝爺。

  黃庶從古書中選擇遠古時期的賢能之士的字給長子取名,他給長子取名“大臨”。大臨來自遠古時期的“八愷”,八愷出自《山海經》、《左傳·文公十八年》和《史記》等。八愷者,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黃大臨一歲時,黃庶在1042年進士及第。受此激勵,黃庶為次子繩權取名為庭堅,庭堅者,八愷之一。庭堅是遠古時期圣賢皋陶的字,皋陶是舜帝的良佐,中華民族的司法鼻祖,為人正直而有智慧。黃庶給予次子以極大的厚望。黃庭堅六兄弟,四兄弟的名來自八愷:大哥大臨、二弟叔達、三弟蒼舒,還有兩位弟弟的名來自“八元”:大弟叔獻、四弟仲熊。八元者,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黃庶很仰慕北宋大臣魯宗道,魯宗道在天禧元年(1017 年)為右正言。他任職后,對于如何考察官吏、整頓吏治,向宋真宗提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宋真宗對他頗感厭煩。魯宗道見真宗如此,對真宗說:“陛下你任用我,哪里是僅僅為了收到納諫的虛名呢。我以身居其位而不實際干事為恥辱,請皇上罷去我的官吧?!闭孀跒樗母矣谥毖运袆樱诮鸬畹膲ι洗髸棒斨薄倍?,讓大家向他學習。為此,黃庶為黃庭堅取字“魯直”。

  

童讀春秋

  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驚奇,認為他的學業一日千里,進步神速,是千里之才。

  黃庭堅年五歲,已誦《五經》。一日,問其師曰:“人言《六經》,何獨讀其五?!崩蠋熢唬骸啊洞呵铩凡蛔阕x。”黃庭堅曰:“既曰經矣,何得不讀?!笔粘烧b,無一字或遺。其父黃庶喜其警悟,欲令習神科舉,黃庭堅聞之,乃笑曰:“是甚做處?!秉S庶尤愛重之。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游學淮南

  1058年10月,其父黃庶病逝在康州太守任上。母親李氏是北宋藏書家龍圖閣學士李常的姐姐,是一位大家閨秀,曾是聞名鄉里的美女,而且識文斷字,能詩善詞。她決定送黃庭堅跟隨其舅舅李常游學,讓其舅舅管教黃庭堅的學習。黃庭堅在1059年,從雙井明月灣起航,踏上了淮南游學之路。母子臨別時,母親李氏將自作的一首《浣溪沙》抄下,放入黃庭堅的行囊。這首詞寫得美極了:“無力薔薇帶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飛。流水飄香乳燕啼。南浦魂銷春不管,東陽衣減鏡仙知。小樓今夜月依依?!?/p>

  在舅舅李常身邊的三年時間里,黃庭堅博覽群書,不僅精心研讀百家經典,也廣泛涉獵前人和今人的詩文著述,打下了深厚的學術根基。通過李常引薦,黃庭堅在揚州認識了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孫覺。在孫覺與王平甫的一場詩歌爭論中,孫覺發現黃庭堅的才華,十分欣賞這位聰穎少年,并將女兒(孫蘭溪)許配給他。在李常、孫覺等人的幫助下,黃庭堅學業大進。黃庭堅后來回憶云:“長我教我,實惟舅氏”。

  

兩次科舉

  1063年,黃庭堅參加鄉試,為鄉試第一名(鄉元)。

  1064年,黃庭堅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放榜沒有黃庭堅的名字,第一次科舉失敗,黃庭堅沉穩堅強面對。

  1065年,黃庭堅回到修水雙井,繼續在芝臺書院、櫻桃書院讀書深造。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鄉試,再次榮登榜首獲鄉元。主考官李詢看到黃庭堅的詩文,擊節稱絕,謂“此人不惟文理冠揚,異日當以詩名擅四?!?。

  第二年,即1067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二戰成功,考中進士,為三甲榜首(進士第31名)。

  

初官葉縣

  1067-1071年,黃庭堅在葉縣任縣尉,他的第一任夫人孫氏(孫覺之女,因誥贈蘭溪縣君被尊為孫蘭溪)病逝于葉縣。1067年,黃庭堅,被任命為汝州葉縣縣尉,葉縣是黃庭堅仕途生涯的起點。

  1068年,黃庭堅到達葉縣,便賦詩一首,名為《初至葉縣》:白鶴去尋王子晉,真龍得慕沈諸梁。千年往事如飛鳥,一日傾愁對夕陽。遺老能名唐郡邑,斷碑猶是晉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計,只有荒山意緒長。

  黃庭堅在葉縣迎來了詩文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據統計,在葉縣4年多的時間里,黃庭堅創作了一百多首詩作。黃庭堅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發生大澇,難民紛紛涌入葉縣。黃庭堅積極組織救援,主持賑濟工作。懷著“邑有流亡愧俸錢”的自責,他賦詩《流民嘆》,記錄災民流離失所的悲慘圖景:朔方頻年無好雨,五種不入虛春秋。邇來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傾墻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

  

教授北都

  1072-1079年,黃庭堅在北京大名府掌管“北京國子監”教育。黃庭堅在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在北都教授期間,續娶北宋詩人謝景初之女謝氏(因誥贈介休縣君被尊為謝介休)為妻,生育了女兒黃睦,家庭幸福美滿。八年的學官生涯,黃庭堅勤耕文壇,潛心專研。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

  1078年,黃庭堅主動和蘇軾通信,開始了蘇黃神交生涯。文彥博給予黃庭堅八年教授生涯的考評是“卓異”,并推薦他參加吏部參加選官。黃庭堅為官清廉,“但愿官清不愛錢”是他終身實踐的信條。

  

主政泰和

  1080-1083年,36歲的黃庭堅為泰和縣長。黃庭堅為此寫道“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夢”。在泰和期間,續娶石氏(因誥贈宜人被尊為石宜人)為妻。黃縣長主政泰和,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他整吏治,抗鹽稅、察民情,被百姓稱為“黃青天”。公事完成之余,登快閣,留下“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著名詩句。泰和百姓感念其德,有很多公路、學校、商店等以黃庭堅的字號“山谷”命名。他堅持平易寬簡施政理念,關注民生疾苦,呵護百姓利益,倡導“當官莫避事,為吏要清心”“不以民為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為官主張,深受百姓愛戴,并親書《戒石銘》用以自警。

  

為官德平

  1084年1月-1085年5月,在德平鎮任職。泰和縣縣長黃庭堅,莫名其妙地被降為鎮監,他的主要任務卻是管理集市、監督稅收與治安。德州通判趙挺之迎合上級思想,想在德平鎮推行“市易法”,身為德平鎮監的黃庭堅認為,德平地小民窮,集市太小,若實行“市易法”,集市聚集起來的民眾必然星散而去。

  仕途受挫,自拓文途。黃庭堅雖然降職在德平鎮任公職,時間很短,半年不到,但創作了《送王郎》在內的數篇優秀詩文,最有名的代表作《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庭堅在魯西北也曾留下書法墨寶。據1987版《濟陽縣志》記載,在濟陽縣垛石鎮挖渠疏河時,還發現黃庭堅所書的刻石一塊。黃庭堅在德平書寫的《朝奉郎劉公墓志銘》,《續德平縣前志》曾予以收錄。

  

京師編史

  1085年-1093年任職京師。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兒子黃相出生。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在司馬光的推薦下,黃庭堅校定《資治通鑒》。不久,被詔任《神宗實錄》檢討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渡褡趯嶄洝沸蕹珊?,提拔為起居舍人。

  1093年,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

  1093年6月,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后人尊他為“黃太史”。

  

蘇黃唱和

  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對孫覺說:此人(黃庭堅)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也,何用我稱揚。然觀其文以求其為人,必輕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元豐元年(1078年),34歲的黃庭堅寫了兩首古風投寄給蘇軾,以表仰慕之意。蘇軾隨即復書和詩,對黃庭堅極表推獎。從那時開始,蘇、黃之間有了唱和活動。從黃詩《次韻子瞻春菜》、《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次韻寄彭門三首》和蘇詩《往在東武與人往反作粲字韻詩四首今黃魯直亦》等可以知道,他們的唱和注重在押險韻等方面爭奇斗巧??墒怯捎趦扇瞬辉谝坏?,又經常改變官所(蘇軾在元豐二年遭遇“烏臺詩案”),所以還未能頻繁地唱和。

  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被用來攻擊蘇軾的詩文里,便有蘇軾與黃庭堅的唱和之作,當時情況尚未明朗,挺蘇的有,倒蘇的也不少,還有急于撇清關系的。官微言輕的黃庭堅,無法為蘇軾做些什么而自己也要接受別人的審問,兩人當時還未曾相見,他完全可以說“我跟蘇軾不是同黨”免罪,可他偏要說:蘇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蘇子瞻是忠君愛國的。因此黃庭堅受到“罰金”的處分。

  1086年春,蘇軾和黃庭堅這對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兩契的詩星至友,終于盼到了展晤之期。黃庭堅和蘇軾在京師首次見面。蘇黃步入了終生最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誼生活。蘇黃在京供職相處三年有余,政暇雅集,講道論藝,酬唱贈答,切磋詩文,鑒書賞畫,大暢平生師友之情。據今傳蘇、黃詩注不完全統計,其間唱和幾達百篇之多,全都情調高雅,意味雋永,情趣相似,且主題意外地集中、統一,幾乎全是圍繞友誼和林泉志趣。黃庭堅和秦觀、晁補之、張耒等,雅集蘇門,比肩奮進;鳴鶴應和,遵從內心。黃庭堅的詩詞和書法煥然一新,又進入了一個嶄新境界,時人開始將其與蘇軾作比,并稱“蘇黃”。但黃庭堅依然保持對蘇軾最初的仰慕之情,堅持以弟子之禮相待。在蘇軾被貶的期間,乃至逝世后,始終保持不離不棄,始終保持弟子禮儀。演繹了千古師生情誼,蘇黃情義,萬代流芳。

  

種德西南

  天降大任,勞其筋骨。1095-1100年,去國六年,貶謫巴蜀黔戎。宋紹圣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經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

  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于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狈彩怯兴閱?,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鐵龍爪案”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后因避親屬之嫌,于是移至戎州(四川省宜賓市)。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陸游的《敘州無等院山谷故居》詩云:文章何罪觸雷霆,風雨南溪自醉醒。八十年間遺老盡,壞堂無壁草青青。

  黃大臨不遠萬里送黃庭堅到達黔州,兄弟情深,為此,黃庭堅寫下著名的贈別詩《和答元明黔南贈別》。

  1096年,黃叔達帶領自己全家和嫂子(黃庭堅的夫人石氏)、侄子黃相等親人,從蕪湖千里迢迢來看望黃庭堅,一直到第二年才到黔州。兄弟見面時,黃庭堅寫下了著名的詞《謁金門·示知命弟》。黃庭堅兄弟,情義振千古。

  種德西南,詩藝大進。黃庭堅在仕途上再次受挫,但并沒有由此消沉,于是化危為機,積極耕耘文途。他整天從事教學生讀書,寫詩作詞,研習書法,品評朋友的詩作,受朋友之請題寫銘文等文化工作。在神奇的巴蜀大地,他化腐朽為神奇,其詩詞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

  親辦私塾,授課講學。黃庭堅在黔州(彭水)修建茅屋(俗稱山谷草堂),辦私塾(時稱摩圍私塾),教育侄兒(侄子韓十、兒子黃相)和彭水學子(王云、王霖、王雩、譚大、譚二、劉瑜、陳斌老、楊皓、竇敷等),黃庭堅在《與七兄司理書》說:(私塾)日為之講一大經,一小經,夜與說老杜詩。黃庭堅開辦的摩圍私塾,是彭水歷史上最早的私塾,他也是授課學歷和水平最高的老師,巴蜀人們紛紛把自己的子孫送到摩圍私塾讀書學習。他還經常被邀請到郁山為大人講學,所講學的地方被黃庭堅題為“萬卷書堂”(后演變成丹泉書院)。巴蜀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親近,紛紛來聽課求教。他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明代官至禮部尚書的當地名士周洪謨仍盛贊 :州以涪翁重詩書,禮樂之澤漸漬至今。

  1097年,他前往涪州(今重慶涪陵區)迎接胞弟黃叔達等家人,因堂弟黃嗣直(黃叔向)為涪陵尉而停駐了一段時間。這期間,他多次到涪州北巖講學,為程頤的講學堂題名“鉤深堂”。在宜賓市期間,黃庭堅收集杜甫在巴蜀創作的詩文,把所收集的300余首詩全部書寫成文;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人楊素(南宋史學家李燾的岳祖父)的資助下,全部刻成詩碑;楊素在丹棱老家建造高堂廣廈來陳列這些詩碑。

  在1100年竣工之際,黃庭堅欣然命名“大雅堂”,并作《刻杜子美巴蜀詩序》和《大雅堂記》敘其事。今成都的杜甫草堂中的《大雅堂》因此而來。

  

短期復職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從巴蜀返回江南。十月,告復奉議郎簽書寧國軍判官。

  1101年正月,告命舒州知州,四月,又以吏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

  1102年六月,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

  

絢爛宜州

  宋崇寧二年(1103年)十一月,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崇寧四年(1105年)八月,詔令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到詔令,九月病逝在宜州(廣西宜山縣),享年六十一歲。十二月,廢除元祐黨人禁令,詔令黃庭堅官復原職。

  

歸葬雙井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好友蘇伯固(蘇堅)、蔣湋(蔣彥回)護其靈柩從宜州歸葬修水雙井,黃相和親朋好友把黃庭堅葬在雙井黃氏祖塋之西。

  

身后榮光

  1111年,黃庭堅的弟子任淵,編輯《山谷詩集注》,在1155年,在許尹的支持下,刊行發行。

  1111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黃庭堅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1126年,宋欽宗錄黃庭堅后為官。

  1128年,胡直儒公開為黃庭堅征集遺稿,支持洪炎刊刻《豫章黃先生文集》。

  1129年—1131年,宋高宗多次下詔元祐黨人及其子孫,與州郡自述,盡還當得恩數。

  1131年,宋高宗追贈黃庭堅為龍圖閣大學士,官補子孫各一人。

  1265年,宋度宗追贈黃庭堅謚號為“文節”。后人尊稱他“黃文節公”。


黃庭堅主要成就


  

文學造詣

  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提倡詩要有“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之髓  和“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法。他的詩作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詞》)。

  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江西詩派由此正式進入我國詩壇,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它是以黃庭堅詩創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

  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重視推陳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并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復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于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

  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梢哉f,黃庭堅詩是最具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并對后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黃庭堅作詩在詩技上有三大特點: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黃庭堅還提出詩的 “句中眼” ,所謂“句中眼”即后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煉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里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p>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后下筆。譬如巧女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把章法結構喻為“錦機”。又如“山谷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后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庇秩纾骸白髟娬缱麟s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并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 “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書法成就

  

行書

  在祖父黃湜的影響下,黃庭堅自小就喜歡書法。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贊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边@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深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在黃庭堅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消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余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于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余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松緩,幾若黃庭堅代筆。

  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于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后并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黃庭堅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于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是學時人周越的  。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庭堅后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后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無疑,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黃庭堅草書的成熟還得益于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余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睆埿?、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人物評價


  

兩宋時期對黃庭堅的評價

  王安石:魯直清才,非奔走俗吏。

  潘大臨:(黃庭堅)翰墨精神全魏漢,文章波瀾似春秋。

  蘇東坡: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此人(黃庭堅)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湓姵W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

  晁補之:魯直于怡心養氣, 能為人所不為, 故用于讀書、為文學, 致思高遠, 亦似其為人。

  張耒:(黃魯直詩)不踐前人舊行跡,獨驚斯世擅風流。魯直一掃古今,出胸臆,破棄聲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鐘磬聲和,渾然有律呂外意。近來作詩者,頗有此體,然自吾魯直始也。

  秦觀:每覽此編(黃庭堅詩集),輒悵然終日,殆忘食事,邈然有二漢之風。今交游中以文墨稱者,未見其比。所謂珠玉在傍,覺我形穢也。

  陳師道:豫章之學(黃庭堅的學問)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學少陵而不為者也。故其詩近之,而其進則未已矣。

  惠洪:東坡、山谷之名,非雷非霆,而天下震驚者,以忠義之效,與天地相始終耳,初不止於翰墨。

  孔平仲:魯直之文如電坼霜開,魯直之書如雨行冰散。

  馮時行:黃太史用筆調和,收藏遒勁之氣于筆墨中,無一點暴露。

  呂本中:(黃庭堅文章)極風雅之變,盡比興之體,包括眾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惟豫章(黃庭堅)始大出而力振之,抑揚反復,盡兼眾體,而后學者同作并和,雖體制或異,要皆所傳者一,予故錄其名字,以遺來者。

  胡仔: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開元之李杜,元祐之蘇黃,皆集詩之大成者……清辭麗句,不可悉數,名與日月爭光。豫章自出機杼,別成一家,清新奇巧,是其所長,

  袁文:字之從水者,篆文作此字,蓋水字也。至隸書不作*字,乃更為三點,亦是水字,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道遒,信一代奇書也。

  岳珂:山谷書法,本于天才。變而成家,如萬壑崖。

  黃震:(涪翁)孝友忠信, 篤行君子人也。究其所能垂芳百世者,實以天性之忠孝,吾儒之論說。

  汪應辰:聞之前輩,魯直疏通樂易,而其中能守,毅然不可奪。

  楊萬里:蘇(軾)似李(白),黃(庭堅)似杜(甫)。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文字中喜用古人語,此自山谷一法也。要知詩客參江西,政似禪客參曹溪。不到南華與修水,於何傳法更傳衣。

  謝枋得:黃山谷、陳后山為本朝(南宋)詩祖。

  韓淲:黃魯直意趣極高。(出自《澗泉日記》)

  

金元時期對黃庭堅的評價

  金代 施宜生:(山谷草書)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

  金代 趙秉文

  涪翁參黃龍禪,有倒用如來印手段,故其書得筆外意,如莊周之談大方,不可端倪。

  金代 元好問:東坡以來,山谷(黃庭堅)、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

  金代 王若虛:魯直(黃庭堅)雄豪奇險,善為新樣,固有過人者。

  元代 劉塤:宋惟涪翁集厥大成,冠冕千古而淵深廣博,自成一家。

  元代 趙孟頫: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黃太史書如高人勝士,望之令人敬嘆。

  元代 劉敏中:(山谷草書)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電如驚蛇如游龍,意態橫出,不主故常,當使人心動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靜而察之,無一畫之違于理。

  元代 脫脫: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元代 方回:(黃庭堅)人品高,胸次大,學問深,筆力健……詩如弈棋彎弓,高一著決定高一著,臂力弱者,雖欲強進分寸不可也。山谷詩弘大,而古詩尤高。山谷詩宋三百年第一人。

  元代 柳貫:豫章(黃山谷)一再變,八體乃純如。晚將雞毛筆,大仿繭紙書。松風閣中作,群玉排疏疏。至今元祐腳,清標能起予。

  元代 袁桷:(黃庭堅)神清骨爽,聲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勢。豫章太史詩行于天下。

  元代 戴表元:豫章黃魯直出,(詩)又一變而為雄厚。

  元代 張之翰:宋稱歐蘇及黃(黃庭堅)陳,唐尊李杜與韓柳。

  

明清時期對黃庭堅的評價

  明代 宋濂:元祐之間,蘇黃挺出,雖曰共師李、杜,而竟以已意相高。

  明代 王祎:《跋黃山谷贈元師詩》云:公此詩辭沖氣夷,尊君愛國之意意于言表,故前輩謂公黔州以后,句法尤高,其書此詩體逸韻勝,筆勢殊超邁可喜,蓋其字法至是亦復高矣。

  明代 貝瓊:山谷以詩鳴熙寧、元豐間,與蘇文忠公馳騁上下。

  明代 李時勉:山谷書雖宋人體格,而有晉人風度,其清勁端重。

  明代 楊一清:黃(黃庭堅)陳雖號江西派,而其風骨逼近老杜,宋詩蓋至此極矣。

  明代 唐順之:黃豫章(黃庭堅)詩,真有憑虛欲仙之意…… 唐人蓋絕未見到此者也。雖韋蘇州 之高潔,亦須讓出一頭地耳。

  明代 葉盛:至宋蘇文忠公與先文節公(黃庭堅),獨宗少陵、謫仙二家之妙,雖不拘拘其似,而其意遠義賅,是有蘇黃并李杜之稱。

  明代 徐渭:黃山谷書如劍戟,構密是其所長。

  明代 安世鳳:山谷(臘梅詩卷)此詩及字皆妙絕,可與此花并美。

  明代 王穉登:(黃庭堅)楷法妍媚,,筆勢縱橫絕勝菊坡。(山谷)公以道安真跡,乃雙井之法大令者。翩翩欲飛而意氣虛和,非若尋常務以欹側取勢者也。

  明代 項元汴:(山谷書)真得英雄矍鑠之氣。

  明代 王世貞:山谷書劉禹錫《經伏波神祠》詩,最為奇逸,有瀠洄飛舞之勢。山谷書此君軒詩,怒筆勃掣 ,有籜龍坼石勢 ,懸針下垂,則輕梢遏云,槎牙外向,則須節奮張,居然墨池傍兔苑。

  明代 祝允明:雙井(黃庭堅) 之學,大抵韻勝,文章、詩學、書畫皆然。

  明代 沈周: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 “草圣”宜焉。

  明代 瞿佑:宋詩以歐(歐陽修)蘇(蘇軾)黃(黃庭堅)陳(陳師道)為第一,渡江以後,放翁石湖諸賢詩,皆當深玩孰觀,體認變化。

  明代 陳獻章:宋儒之大者,曰周、曰程、曰張、曰朱,世之能詩者,近則黃(黃庭堅)陳(陳師道),遠則李杜。

  明代 桑悅:至宋蘇(蘇軾)黃(黃庭堅),披李杜之裘, 乘曹劉 之馬,豪俠于千古之間, 觀其規模氣象, 終不出杜之規矩, 及寫至達死生、 同去就處, 又前人所無, 亦能自為之祖。

  明代 孫鑛:(黃庭堅)書,筋骨甚厲,而不傷態,真有籜龍坼石勢。

  明代 董其昌:見此本(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士帖》),乃展坐具禮拜,知名不虛得。

  清代 趙翼:北宋詩推蘇、黃兩家,蓋才力雄厚,書卷繁富,實旗鼓相當。

  清代 翁方綱:(山谷)顧其天資之高,筆力雄健,自辟門戶。山谷詩,譬如蓉樹,自根生出千枝萬干,又自枝干上倒生出根來。山谷于五古,亦用巧織,如古律然,特其氣骨高耳。

  清代 李調元:黃山谷七言古歌行,如歌馬、歌阮,雄深渾厚,自不可沒,與大蘇并稱,殆以是乎?

  清代 方東樹:山谷學杜韓,所得甚深……入思深,造句奇崛,筆勢健,足以藥熟滑,山谷之長也。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

  清代 劉熙載:黃山谷詞,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辦。惟故以生字、俚語侮弄世俗,若為金、元曲家濫觴。

  清代 馮煦:后山以秦七、黃九并稱,其實黃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為得之。蓋其得也,則柳詞明媚,黃詞疏宕,而褻諢之作,所失亦均。

  清代:陳寶箴:文節公僻處分寧萬山中,與眉山蘇氏踵起,與相頡頏。各以其亮節高懷窮極文章之變化,天下號蘇黃,曠百世而無異詞,固命世之豪杰哉。獨其文采照耀千古,雖寸槏只字,益久而人益加貴愛。有謂讀公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復論鄙事。其感發人心可謂至矣。

  

民國至今對黃庭堅的評價

  康有為:宋人書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其神韻絕俗出于鶴銘。宋人之書,吾尤愛山谷。雖昂藏郁拔,而神閑意濃,人門自媚。

  李瑞清:魯直書無一筆不自空中蕩漾而又沉著痛快,可以上悟漢晉,下開元明。

  陳衍:黃庭堅詩脫胎于杜,卻自成一家。

  陳三立:(黃太史)然高吟氣橫秋。涪翁詩,鑱刻造化手,初不用意為。涪翁詩,奧瑩出嫵媚,冥搜貫萬象,往往天機備。

  朱自清:(黃庭堅)是第一個有意的研究詩的技巧的人。

  朱德:黃庭堅的字蒼勁有力,巧藏于拙。

  徐無聞:涪翁(黃庭堅)書 果何以, 或似回甘雙井茶。

  黃錦祥:吾族鉅賢,山谷著聞天下。蘇門學士,才藝超絕,忠孝凜然。

  鄭永曉:黃庭堅一生,歷盡滄桑,幾經政海波瀾,從未顯位執掌大權,他不茍附進,淡泊名利,批評時政,屢遭厄境。在冤屈貶謫生涯中度生,其高風亮節為眾敬仰,豐績萬年。

  李志敏:黃庭堅論書、鑒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黃庭堅相關成語


  錦上添花

  閉門覓句

  對客揮毫

  不疾不徐

  粗茶淡飯

  點鐵成金

  奪胎換骨

  光風霽月

  南柯一夢

  山雞照影

  弄巧成拙

  打破沙鍋問到底


黃庭堅軼事典故


  

巧對舅聯

  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系為題,吟頂真上聯道:

  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

  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

  

兩稿并讀

  黃庭堅一生酷愛讀書,也很重視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要力戒隨讀隨棄之弊,創作文章,深知古人之關鍵;其論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他認為,讀書要用審讀法,久(審)之乃見古人用心處。如此則盡心于一兩書,其余如破竹節,皆迎刃而解也。黃庭堅的自學能力很強,他的自學讀書方法,與常人不同,他選擇了獨特的對照審讀法。

  黃庭堅在第一次進士考試失敗后,在相國寺得到一冊宋祁(字子京)修撰的《唐史》 草稿本,回去后和正稿本一起仔細研讀,悉心反復對比和琢磨。從此,他寫策論文章的能力日益進步,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他因為看到宋祁修改字句,和原先的意思不同,黃庭堅通過草稿和正稿的對照自學,從而懂得了他寫作的精妙構思和創作技巧。

  

快閣鷗盟

  中國南方樓臺亭閣甚多,泰和快閣是中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筑之一??扉w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這座閣樓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扉w名聞天下,始于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游憩,并于元豐五年(1082年)賦下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后,“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洗滌便桶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元代郭守正把黃庭堅的孝順行為,編入《二十四孝》,名曰:滌親溺器。

  作為兒子,偶爾或短期為父母洗滌溺器,不足為奇。但作為身居從五品官爵的朝廷命官,能夠在母親生病的一年多的時間內,堅持為母親洗滌溺器(刷洗便桶),確實是很不簡單的。但這一孝順母親的行為,卻遭受他人的問責:你如今已經是朝廷命官了,手底下還有那么多仆人,何必在自己刷便盆,有辱朝廷顏面?!秉S庭堅搖頭道:“孝敬父母是我的本分之事,無論我是否當官,我都心甘情愿為了母親的舒服而去服侍于她,而這又怎會有辱朝廷顏面呢?!秉S庭堅由此獲得北宋大孝子的聲譽。

  

教子八無

  黃庭堅40歲得子,寄予厚望,親自教兒子讀書練字。他在1094年8月,作《黃子家訓書》(亦稱《黃庭堅家訓書》)給9歲的兒子黃相,內有“四無齊家”:無你我之辯,無多寡之嫌,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仇。“四無修身”:無思貪之欲,無橫費之財,無以猜忌為心,無以有無為懷。八無為敦睦之本,黃氏敦睦繼無窮。

  八無敦睦需讀書,黃庭堅非常重視子侄的讀書。他在《題胡逸老致虛庵》說: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他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他還說:常思天下無雙祖,得讀人間未見書。

  他在《答陳季常書》說:相已十歲,頗頑壯,稍知讀書。在《元符三年弟黃叔達離蜀東歸》說:相今正十七,誦書雖多,終未能決得古人味,近喜作古詩,他日或一長爾,未可量也。在《與七兄司理書》說:相雖淳良.......忠州人兩兒皆勤讀書……延在齋中,令共學,……冀年歲稍見功耳。

  黃庭堅途經永州,將家眷留在永州,托付給零陵縣令李彥明,托好友樞密院編修、給事中鄒柄(鄒德久)輔導黃相讀書,在《與德久貼》說:兩小兒日相從,蒙益當不淺。感謝鄒柄幫助他的子侄提高了學業水平。

  黃庭堅教子讀書有方,以致陳師道有詩《贈黃氏子小德》:黃童三尺世無雙,筆頭滾滾懸秋江。不憂老子難為父,平生崛強今心降。我來喜共阿戎語,應敵縱橫如急雨。生子還如孫仲謀,豚犬漫多何足數。黃家小兒名小德,眉如長林目如漆。只今數歲已動人,老人留眼看他日。笑君老蚌生明珠,自笑此物吾家無。君當置酒吾當賀,有兒傳業更何須  。(備注:黃庭堅的兒子黃相,子小德)

  

堅強天成

  黃庭堅參加洪州鄉試得了第一名,趕赴京城參加禮部進士考試。考完后孫升與喬希圣等數人等待公布錄取名單,大家都在互相轉告說黃庭堅得了第一名,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置辦了酒席設宴慶賀他。

  有童仆從外面披著頭發大叫著進入旅館,舉起了三根指頭(有三個人中了),大家問他是哪三人中榜了,竟是孫升與同住在旅館的其他兩個人,黃庭堅不在其中。坐在一起喝酒沒有中榜的人紛紛散去,有些還痛哭流淚,只有黃庭堅自飲其酒,飲罷,又與大家一同看榜,毫無沮喪的神色。孫升曾經對黃庭堅的岳父孫莘老(孫覺)說起這件事,都認為他性格十分堅強沉穩。

  后來黃庭堅的妻子死了,他寫了《發愿文》,戒除一切嗜好欲望,不沾酒肉,就是被貶謫到黔州,也沒有改變。孫升在歸州的時候,看見黃庭堅容顏相貌更加光彩。被流放那么多年,有見到他的,都說他與做官時沒有什么兩樣。當時議論的人懷疑黃庭堅的道德品性大概是長期養成的,不是學學就能夠達到的。

  

正骨千秋

  黃庭堅參與編修《神宗實錄》,書成詔為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宋哲宗紹圣間,新黨重新掌權后,便在《神宗實錄》中摘出千余條內容,控告黃庭堅誣蔑宋神宗。雙規、禁閉,諸多手段一齊上。但是,無論怎樣威逼利誘,黃庭堅卻始終不承認有誣蔑之辭,“凡有問,皆直辭以對”,不折腰、不懼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凜然正氣,令士大夫莫不嘆服。

  面對鐵龍爪文字獄,黃庭堅不低頭認罪,不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擊比其他舊黨人士更大,結局也更悲慘。他先貶涪州,后貶黔州,再貶戎州,后來還遭除名,被踢出了干部隊伍,羈管宜州,最后病死于宜州南樓。

  在黃庭堅生命最后一段歲月里,他與宰牛的案板相對焚香讀書,用三文錢買的雞毛筆為朋友寫跋,把在城墻上淋雨當成平生快事,永遠站著傲笑而不跪著哭泣,哪怕為此顛沛流離,困苦一生。

  

佛禪情結

  黃庭堅虔信佛教,喜好禪宗。他受到佛禪思想影響最大的內容是般若思想與禪宗的心性論。黃庭堅以禪宗黃龍派的參禪手段為禪修方法,打破疑情,體悟到心是幻法,勘破心念的虛幻,體會到心性本體(真如)清凈、寂靜的特質。他以般若思想為指導進行禪觀實踐,通過對自我身心的觀照體會到"無我"的境界,對外境作夢幻觀,企圖達到般若思想畢竟空的境界。這些思想不但使黃庭堅鑄就超脫的人生態度,對他在詩歌創作中形成"格韻高絕"的風格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名高尊師

  黃庭堅在自己聲望很高時,依然尊重老師蘇軾,盡管老師被貶海南。據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記載,  黃魯直晚年把蘇東坡的畫像掛在家中,每天早晨起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點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禮。有人認為蘇黃二人的聲望其實不相上下,黃魯直驚慌地離開座位說:“庭堅對于東坡而言,不過是學生罷了,我怎么敢搞錯師生的次序呢?!爆F在長江以西的諸君子稱“蘇黃”齊名,并非黃魯直的本意。

  

梅香真情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臥花間,吟誦賞玩。曾于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于是欣然提筆摹寫。此后,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夸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并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到達宜州后,黃庭堅作《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收藏化石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長度達到19厘米、寬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80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這塊“中華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黃庭堅的詩文,它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


黃庭堅家族成員


  遠古祖先:少昊、伯益、大廉、黃霸(西漢丞相)、黃香(東漢)、黃始(東漢)

  九世祖:黃保義(796—不詳)

  八世祖:黃榮(也有族譜記為黃縈  )(829—925)

  七世祖:黃浩(855—不詳)七世伯祖父:黃洪

  六世祖:黃玘(882—960);六世伯(叔)祖父:黃琛、黃璞、黃珍、黃琬;六世堂伯(叔)祖父:黃珌、黃瑕、黃瑤

  五世祖:黃贍(904-975);五世叔祖父:黃貽(906-957)、黃賦(908-948)

  高祖父:黃元吉(941-1011);伯高祖父:黃元績(933-1003);堂伯(叔)高祖父:黃元泰、黃元邁、黃元思

  曾祖父:黃中理(963-1041年);叔曾祖父:黃中雅、黃中順;堂伯(叔)曾祖父:黃中孚、黃中凂、黃中宴

  祖父:黃湜;伯祖父:黃沔、黃滋;叔祖父:黃淳、黃渙;堂叔祖父:黃灝、黃浹、黃注、黃渭、黃浚。

  父親:黃庶;伯父:黃昭、黃襄;叔父:黃廉、黃羽、黃昉;堂伯(叔)父:黃育、黃尹、黃庠、黃雍、黃序、黃寬、黃向、黃康等;從伯(叔)父:黃廓、黃度、黃廙、黃齊、黃方、黃奇等

  兄弟:黃大臨、黃叔獻、黃叔達、黃蒼舒、黃仲熊;堂兄弟:黃叔豹、黃叔夏、黃叔向、黃叔敖等

  兒子:黃相;侄子:黃樸、黃榎、黃槐、黃柞、黃梲、黃栕等;堂侄:黃楚、黃壄、黃霦、黃霖等

  孫子:黃黔、黃然、黃槱、黃照、黃炁、黃羔;侄孫:黃子行  、黃子耕(黃?)、黃子邁(黃犖)等

  曾孫:黃坡、黃塾、黃壄、黃堂、黃培、黃均、黃壑、黃墾、黃童、黃至、黃坦等

  玄孫:黃銔、黃鐀、黃錙、黃銖、黃镕、黃鈇、黃鎬、黃鍹、黃鏞、黃鍍、黃鏌、黃鉭、黃銧、黃鑒、黃锏等

  來孫:黃國文、黃國輔、黃伯洪、黃伯源、黃元之、黃炎之、黃文端、黃文詔、黃裳、黃英、黃綿、黃雍時等

  南宋時期的著名族裔:黃疇若、黃度、黃震、黃中輔

  元朝時期的著名族裔:黃溍(黃庭堅親叔黃昉的九世孫)

  明朝時期的著名族裔(一說后裔):黃子澄

  清朝著名的后裔:黃景仁,著名的族裔:黃宗羲

  民國著名的后裔:黃興

  共和國著名的后裔:黃綺(學者、書法家)、黃君(書法家)、黃摩崖(作家)、黃德華(管理學者)


黃庭堅人物紀念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位于修水縣城南,為江西省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建成開館。館內有“九曲回廊”,廊長31.89米,寬2.76米,鑲嵌黃庭堅書法碑刻29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修水縣對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和維修,新館占地面積45.29畝,主要建筑有濂山書院、黃庭堅書法碑廊、當代名人書黃庭堅詩詞碑廊、景觀橋、愛蓮池、觀景廓等。

  

黃庭堅故居

  黃庭堅故居,原有南宋景獻太子趙詢在1210年書寫的“沖和堂”匾,又名沖和堂。為此,南宋文學家樓鑰創作了《沖和堂記》,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賦詩《黃氏沖和堂》。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雙井村,是黃庭堅出生、長大和歸葬安息的地方,它的全稱是江西雙井黃庭堅故居。

  2019年,修水縣人民政府按照宋朝建筑風格,在雙井村重建了黃庭堅故居。新的黃庭堅故居,展示了黃庭堅的生活起居、讀書習字、孝親會友的情景,還有黃氏源流、黃庭堅父母妻室、黃庭堅年譜、家規家訓、黃庭堅少年時期的傳說故事。展現黃庭堅的人品及其成長過程和家庭背景,通過文字、圖表、繪畫、雕塑、影像等多種手段,生動形象地再現一代文化名人的生活畫面及其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與故事。

  黃庭堅故居,屬于雙井黃庭堅故里景區(國家級4A級旅游風景區)的一個重要部分。黃庭堅故里景區還有:山谷墓園(黃庭堅墓)、黃中理墓、黃叔敖墓、高峰書院(原黃氏私塾)、雙井明月灣、雙井釣魚臺、“雙井”摩崖石刻(1986年8月被列為修水縣文物保護單位)、雙井堂、魁星樓、進士園、尚賢臺、雙井古街、山谷孝廉文化園等。

  

黃庭堅真墓

  黃庭堅墓,又名雙井山谷墓,坐落在雙井村西南,自宋以來多次對黃庭堅真墓進行了維繕。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進行了全面維繕,把黃庭堅墓擴展為山谷園(黃庭堅陵園),修復后的黃庭堅陵園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牌坊式門樓,進門為碑刻式屏風,中為黃庭堅自題小像,兩側為“看黃庭有味,笑白發無閑”對聯。

  黃庭堅墓坐北朝南,封土高1.92米,直徑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刻“宋謚黃文節公之墓”,兩旁刻其傳略。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好友張耒在1109-114年間有《讀黃魯直詩》悼念黃庭堅云:江南宿草一荒丘,試讀遺編涕不收。不踐前人舊行跡,獨驚斯世擅風流。一尊華發江邊客,萬里黃茅嶺外州。虎豹磨牙九關邃,重華可訴且南游。

  宋代王炎有《過涪翁墓二首》云:(一)水行雙井陸沉沉,洗我胸中三斗塵。人物只今雖寂寞,溪山依舊自清新。  (二)千古詩中老斫輪,久埋玉樹去修文。野人指點青山下,此是黃家魯直墳。

  

浦江理和堂

  在金華市浦江縣浦陽鎮城東街柏樹里,有一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為“理和堂”,是1985年5月公布的。理和堂為三間兩進,左右廂房五間組成。它是宋朝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祖居之地,是黃氏宗親重大慶宴和聚會的場所。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風雨雨,還保留著三間一進,是浦江最古老的房屋。首進正廳三間于上世紀60年代倒塌,左右廂房及附房雖在,但也已經陳舊不堪。在2017年,浦江縣政府對理和堂進行了很好地維繕,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

  

彭水衣冠冢

  黃庭堅衣冠冢位于重慶市彭水縣三連鄉中井村,橢圓形封土長4.5米,寬2.85米,高1.3米。

  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正月,因前一年修史獲罪,黃庭堅被貶為涪州(今涪陵)別駕,遣黔州(今彭水)安置。出開封,入夔門,在巴東棄舟登岸,經鄂西、黔江,沿中井河谷,農歷四月底,黃庭堅抵達彭水,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多。

  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九月,黃庭堅逝世,訃聞傳到黔州,郁山市民無不悲痛,尋他在彭水時的舊衣物數件,用棺木收斂,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彭水官民在縣城插旗山下建“三賢祠”,將他與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唐朝太傅長孫無忌一起供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檢許承之以磚封舊冢,重立石碑名“宋史官黃文節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縣人民政府將冢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州山谷祠

  宜州人民為了紀念黃庭堅,在1105年10月,在南樓建起一間簡陋的祠堂祭祀他。祠堂門上懸有張安國所書“豫章先生”四字匾。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宜州太守韓璧在城外建山谷祠,建造亭閣一座,名叫“清風閣”,閣內藏有山谷先生的書法手跡。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宜州知州張自明,在黃山谷所住的黎家舊址重建山谷祠,山谷祠后面,建有龍溪書院和亭閣一處,收藏黃山谷舊像,寶華亭舊匾以及黃山谷的字跡刻石。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在原址重修,在路口建牌坊一座,牌坊上橫匾題名“黃山谷先生祠”。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慶遠府署知府查禮,重修山谷祠,從此,每年六月十二日黃山谷先生誕辰之際,舉行隆重祭祀儀式。祠聯:忠孝振綱常,黨籍編名,氣節宛如東漢;文章垂宇宙,詩家衍派,門庭別啟西江。

  清仁宗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廣西巡撫謝啟昆捐俸資助重修山谷祠,慶遠府知府宋開衡主持這次修葺,在祠后重修了黃山谷先生衣冠墓一座。1985年秋,宜州市人民政府重建黃山谷祠,在1986年竣工,祠為古式建筑,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內正中墻上立黃山谷自畫像碑,并重修黃山谷衣冠墓。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浦北县| 苍南县| 青浦区| 徐水县| 晋州市| 钟祥市| 旬阳县| 乌拉特前旗| 太白县| 福泉市| 二手房| 阜城县| 白玉县| 庆云县| 虎林市| 湾仔区| 桂林市| 长垣县| 诸城市| 白玉县| 方山县| 花垣县| 西和县| 双江| 武城县| 蕲春县| 高要市| 长岭县| 涿州市| 五寨县| 临桂县| 锡林郭勒盟| 嘉兴市| 广德县| 阿克苏市| 米泉市| 大足县| 兴国县| 思南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