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 / 作者:黃庭堅 |
韭黃照春盤,菰白媚秋菜。
惟此蒼竹苗,市上三時賣。
江南家家竹,翦伐誰主宰。
半以苦見疏,不言甘易壞。
葛陂雕龍睡,未索兒孫債。
獺膽能分杯,虎魄妙拾芥。
此物于食殽,如客得儐介。
思入帝鼎烹,忍遭饑涎嘬。
懶林供翰墨,碪杵風號噫。
每下嘆枯株,焚如落樵采。
|
|
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解釋:
《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是宋代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韭黃照春盤,菰白媚秋菜。
惟此蒼竹苗,市上三時賣。
江南家家竹,翦伐誰主宰。
半以苦見疏,不言甘易壞。
葛陂雕龍睡,未索兒孫債。
獺膽能分杯,虎魄妙拾芥。
此物于食殽,如客得儐介。
思入帝鼎烹,忍遭饑涎嘬。
懶林供翰墨,碪杵風號噫。
每下嘆枯株,焚如落樵采。
中文譯文:
韭黃映照在春季的盤子里,菰白媚笑著成為秋季的蔬菜。
只有這蒼翠的竹苗,每年都在市場上三次出售。
江南的家家戶戶都有竹,砍伐竹木的人是誰決定的呢?
部分竹木以苦澀為特點,不言而喻它們易于破損。
葛陂上的雕龍在沉睡,還未索要兒孫的債務。
獺獸的膽子可以分成杯子,虎的魄力能夠巧妙地拾取芥菜。
這種食物在餐桌上,就像客人得到了招待一樣。
思念它入帝王的鼎中烹煮,卻忍受著饑餓的涎水的侵蝕。
懶散的林中供應著文人的墨跡,碪杵的聲音嗚咽著。
每次下望,都嘆息著那些枯死的樹木,它們像被砍伐的柴禾一樣被焚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竹筍為主題,通過對竹筍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萬物的關注和思考。詩中以韭黃和菰白作為春秋兩季的比喻,表達了季節更迭中自然界的變化和生命的輪回。
詩中提到江南家家都有竹,暗示了竹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作者對竹的砍伐提出了疑問,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暗示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
作者以竹為象征,借喻社會現象。部分竹木苦澀易破,傳達了人們對于苦難和困境的認識,而不言而喻的易壞則暗示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詩中還涉及到葛陂、獺膽和虎魄等意象,展示了作者對于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思考。葛陂雕龍睡表示一種沉寂的力量,未索兒孫債則暗示了對后代和傳承的關注。獺膽能分杯和虎魄妙拾芥體現了物質世界的巧妙運用和精神力量的奇妙表現。這些意象與竹筍一起構成了詩中的對比和比喻,凸顯了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互動和聯系。
最后幾句詩描述了懶散的林中、碪杵的聲音以及焚燒枯株的景象,呈現出一種凄涼和沉思的氛圍。這些描寫象征了作者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對于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性的感慨。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竹筍的形象,并通過對竹的觀察和思考,折射出作者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和關注。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生命的瞬息流轉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關系的思考,展現了宋代文人的獨特情懷和對人生哲理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