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 作者:黃庭堅 |
晉地無戎臥賊曹,民兵賜笏解弓刀。
六年講武儒冠在,不踏金門著戰(zhàn)袍。
|
|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解釋: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晉地無戎臥賊曹,
民兵賜笏解弓刀。
六年講武儒冠在,
不踏金門著戰(zhàn)袍。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的叔父在晉地無戎的時期,身為官員,卻被賊寇所困擾。他作為士兵被賜予文官的禮儀,放下了弓和刀。經(jīng)過六年的軍事訓練,他依然身著儒士的服飾,沒有穿上戰(zhàn)袍,沒有親自參與戰(zhàn)斗。
賞析:
這首詩詞雖然很短,但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叔父的堅定和獨特的品格。詩中的“晉地無戎”指的是當時晉地沒有戰(zhàn)亂,沒有戰(zhàn)爭的需要,但作者的叔父仍然保持了他作為士兵的身份和職責。他被賊寇所困擾,但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使命。
詩中的“民兵賜笏解弓刀”表達了叔父作為官員所受到的禮儀待遇,他將武器放下,接受了文官的賜予。這里的“笏”是官員的象征性禮儀用具,解開弓刀暗示他暫時放下了軍事職責。
詩的最后兩句“六年講武儒冠在,不踏金門著戰(zhàn)袍”強調了叔父的儒士身份。雖然他接受了長達六年的軍事訓練,但他依然穿著儒士的服飾,沒有穿上戰(zhàn)袍,沒有直接參與戰(zhàn)斗。這表明他雖然具備戰(zhàn)斗的能力,卻選擇了保持儒士的風度和文人的身份,堅守著他的信仰和原則。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表達,展示了叔父在戰(zhàn)亂時期的儒士風度和堅定的品格,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贊揚。這首詩詞弘揚了儒家的道德觀念,并表達了對儒士的理想和追求的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