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召之才將流民過懸帛嶺均田 / 作者:黃庭堅 |
獨賢從是出荒城,下馬攜筇上石層。
幽洞尋花疑阮肇,斷崖長嘯想孫登。
欲超浮世掛冠紱,未決重云撫劍棱。
經雨曉煙寒索寞,順風樵叟震碐磳。
山形春到添高秀,瀑溜冰消轉沸騰。
行有流移攜襁褓,坐看憔悴拾薪蒸。
素餐每愧斯民病,改作常為法吏繩。
官小責輕須自慰,得逢佳處幾人曾。
|
|
次韻召之才將流民過懸帛嶺均田解釋:
詩詞:《次韻召之才將流民過懸帛嶺均田》
獨賢從是出荒城,
下馬攜筇上石層。
幽洞尋花疑阮肇,
斷崖長嘯想孫登。
欲超浮世掛冠紱,
未決重云撫劍棱。
經雨曉煙寒索寞,
順風樵叟震碐磳。
山形春到添高秀,
瀑溜冰消轉沸騰。
行有流移攜襁褓,
坐看憔悴拾薪蒸。
素餐每愧斯民病,
改作常為法吏繩。
官小責輕須自慰,
得逢佳處幾人曾。
中文譯文:
孤獨的賢才從荒涼的城市出發,
下馬帶著竹杖登上層巒石巖。
在幽深的洞穴中尋找花朵,仿佛看到了阮肇,
站在斷崖上長嘯,想起了孫登。
渴望超越塵世的名利,但仍掛著冠紱,
心中猶豫著,手撫重重云霧中的劍鋒。
經歷了雨水,黎明的煙霧中寒冷而寂寞,
順著風聲,樵夫的斧頭震撼著山谷。
山峰的形狀在春天變得更加峻峭美麗,
瀑布的冰消融,轉變為沸騰的水流。
行走中帶著流離失所的人們和嬰兒,
坐下來看著憔悴的樣子,撿起柴火蒸煮。
素樸的飯食每次都感到慚愧,
改變為常做法律的官吏束縛。
官職微小,責任輕微,需要自我安慰,
在得到美好的時刻,有幾人曾經歷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黃庭堅所作,以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個人情感為主題。詩人通過描繪山林、洞穴、斷崖等自然景觀,表達了自己超越塵世的渴望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的孤獨賢才代表了黃庭堅自身的心境和追求。
詩的前四句描繪了詩人離開繁華城市,獨自上山的情景,表達了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詩人對自然的探索和幻想,通過尋找花朵和長嘯來聯想到歷史上的文人阮肇和孫登,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向往和敬仰。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繪山水的美景,如山形的高秀、瀑布的冰消轉沸騰,表達了自然的壯麗和變化。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流離失所的人們和自身處境的思考,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思索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思考。他以素樸的飯食來自責,認為自己應該為民眾的疾苦感到愧疚,并決心改變自己的行為,成為一位能夠為民眾公正執法的官吏。盡管官職微小、責任輕微,但詩人仍然尋找自我安慰,同時也渴望在美好的時刻能有幾人能夠體會到這種心境。
整首詩以山水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喜愛和追求,同時融入了對個人命運和社會現實的思考。詩中的孤獨賢才形象代表了詩人自身的心境和追求,使詩意更加深邃和豐富。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基礎,通過描繪山林、洞穴、斷崖等景物,以及表達對歷史文化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世界。同時,詩詞的意境深邃、意義豐富,值得欣賞和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