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張宜父 / 作者:黃庭堅 |
建德之國有佳人,明珠為佩玉為衣。
去國三歲阻音徽,所種桃李民愛之。
射陽城邊春爛漫,柳暗學宮鳥相喚。
追隨裘馬多少年,獨忍長饑把書卷。
讀書萬卷不直錢,逐貧不去與忘年。
虎豹文章被禽縛,何如達生自娛樂。
|
|
寄張宜父解釋:
《寄張宜父》是宋代文人黃庭堅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黃庭堅對友人張宜父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逆境中堅持學習的精神。
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
建德之國有佳人,
明珠為佩玉為衣。
去國三歲阻音徽,
所種桃李民愛之。
射陽城邊春爛漫,
柳暗學宮鳥相喚。
追隨裘馬多少年,
獨忍長饑把書卷。
讀書萬卷不直錢,
逐貧不去與忘年。
虎豹文章被禽縛,
何如達生自娛樂。
這首詩通過描述建德之國的美麗景色和佳人的風采,展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佳人如明珠一般美麗動人,佩戴珍貴的玉器,穿著華麗的衣服。然而,作者離開故鄉已有三年之久,受到了音徽的阻礙,無法回到故鄉。盡管如此,作者所種植的桃李卻受到民眾的喜愛。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射陽城邊春天的景色,繁花似錦,柳樹隱沒在學宮中,鳥兒鳴叫相互呼喚。作者追隨裘馬奔波多年,忍受著饑餓之苦,但他堅持讀書,不計較金錢的多少。他選擇了追求貧窮的生活,不與富貴的人交往,也不忘記自己的年齡。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抱負。他認為雖然有些卓越的文章像虎豹一樣被禽獸所束縛,但他寧愿過上簡樸自在的生活,自娛自樂。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黃庭堅對故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時展現了他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態度。詩中對美景的描繪和對個人境遇的反思,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追求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