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陂 / 作者:黃庭堅 |
雕陂之水清且泚,屈為印文三百里。
呼船載過七十余,褰裳亂流初不記。
竹輿嶇埡山徑涼,仆姑呼婦聲相倚。
篁中猶道泥滑滑,仆夫慘慘耕夫喜。
窮山為吏如漫郎,安能為人作嚆矢。
老僧迎謁喜我來。
吾以王事篤行李。
知民虛實應縣官,我寧信目不信耳。
僧言生長八十余,縣令未曾身到此。
|
|
雕陂解釋:
《雕陂》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一首詩。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雕陂之水清且泚,屈為印文三百里。
呼船載過七十余,褰裳亂流初不記。
竹輿嶇埡山徑涼,仆姑呼婦聲相倚。
篁中猶道泥滑滑,仆夫慘慘耕夫喜。
窮山為吏如漫郎,安能為人作嚆矢。
老僧迎謁喜我來,吾以王事篤行李。
知民虛實應縣官,我寧信目不信耳。
僧言生長八十余,縣令未曾身到此。
譯文:
雕陂之水清且渾濁,曲折成了印文長達三百里。
呼叫船只載過七十余次,當時濺濕的衣裳,亂流初次并未記住。
竹轎顛簸崎嶇的山徑涼爽,仆人和婦人的聲音相互倚靠。
篁竹叢中還在談論泥濘的滑溜,仆人悲慘,而耕夫卻歡喜。
在貧窮的山區做官就像是個傻瓜,怎么能為別人效勞。
老僧迎接我到來,我以王事為重,攜帶行李。
明白民眾虛實的只有縣官,我寧愿相信眼見而不相信耳聞。
僧人說他已經八十多歲了,縣令卻從未到過這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表現了黃庭堅對農民生活的關注和對官僚體制的批判。詩中描繪了雕陂的水源清澈但又被污染,船只來往頻繁,人們穿行其中,但他們對水流的波瀾起伏并不在意。詩中還描述了山區的艱難環境,仆人和婦人的互相依靠,以及耕夫對于農作物的豐收感到喜悅。黃庭堅通過這些描寫,展現了農民的艱辛生活和對世俗功利的反思。
詩的后半部分則表達了黃庭堅對官僚體制的不滿。他認為在貧窮的山區做官沒有什么意義,官員們不能真正為民眾做出貢獻。他強調自己堅守王事,即以文學為重,希望通過文學來傳遞真實的信息,而不是僅僅聽信傳聞。最后,黃庭堅提到了一位老僧,老僧稱自己已經八十多歲,而縣令卻從未到過這里,暗示官員們對農民生活的陌生和疏離。
整首詩通過具體的描寫和反思,展現了黃庭堅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對官僚體制的批判。他借助詩歌的力量,以真實而感人的形象,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官員的虛偽詩詞《雕陂》的中文譯文如下:
雕陂之水清且泚,屈為印文三百里。
呼船載過七十余,褰裳亂流初不記。
竹輿嶇埡山徑涼,仆姑呼婦聲相倚。
篁中猶道泥滑滑,仆夫慘慘耕夫喜。
窮山為吏如漫郎,安能為人作嚆矢。
老僧迎謁喜我來。吾以王事篤行李。
知民虛實應縣官,我寧信目不信耳。
僧言生長八十余,縣令未曾身到此。
詩意和賞析:
《雕陂》這首詩是黃庭堅在宋代創作的作品,通過具體的描繪展現了他對農民生活的關注和對官僚體制的批判。詩中描繪了雕陂水的情況,水源清澈卻又被污染,以及船只往來頻繁的場景。人們穿行其中,但對水流的起伏波瀾并不在意,仿佛已經習以為常。山區的道路崎嶇,但仆人和婦人互相依靠,通過呼喚聲音保持聯系。篁竹叢中有人討論泥濘的情況,仆人感到痛苦,而耕夫則為農作物的豐收而高興。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黃庭堅對官僚體制的不滿。他認為在貧窮的山區做官就像是個傻瓜,不可能真正為人民做出貢獻。他質疑官員們能否為社會做出實際的貢獻,認為他們不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黃庭堅自稱以王事為重,即以文學為主,希望通過文學的力量傳遞真實的信息。他強調必須了解民眾的真實狀況,而不僅僅聽信傳聞。最后,黃庭堅提到一位老僧,老僧稱自己已經八十多歲,而縣令卻從未到過這里,暗示官員對農民生活的陌生和疏離。
整首詩通過具體的描寫展現了黃庭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官僚體制的批判。他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農民的辛勞和官員的虛偽。詩中融入了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以此表達了詩人對于社會問題的關切和呼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