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 作者:黃庭堅 |
能以一切聲聞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應十方,不取涅盤自饒益。
伏住泥沙觀止水,中有菩薩清涼月。
無明風起作浪波,方會如來同覺海。
|
|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解釋: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佛法的贊美和對修行境界的探索,以及對菩薩的景仰和對如來的追尋。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能以一切聲聞佛,
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應十方,
不取涅盤自饒益。
伏住泥沙觀止水,
中有菩薩清涼月。
無明風起作浪波,
方會如來同覺海。
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詩的前兩句“能以一切聲聞佛,能以法忍出世法”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理解和修行的決心。詩人表示自己能夠用一切感官的聲音來體悟佛法,通過法忍超越塵世的法則。這里的“聲聞佛”指的是通過聽聞佛法來開悟,而“法忍出世法”則表示通過忍辱負重、超越世俗的修行方法來實現(xiàn)出世之境。
接下來的兩句“宴坐分身應十方,不取涅盤自饒益”表達了詩人在修行中能夠觸及無限空間和時間的境界。宴坐分身即指詩人可以在靜坐修行中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十方世界相通。而“不取涅盤自饒益”則表示詩人在修行中不追求涅槃解脫,而是通過修行獲得自我完善和福祉。
接下來的兩句“伏住泥沙觀止水,中有菩薩清涼月”描繪了詩人通過冥想觀察靜止的水面,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菩薩的清涼月光。這里的泥沙代表塵世的紛擾和煩惱,而水面的靜止則象征著內(nèi)心的寧靜和清凈。菩薩的清涼月光則是指菩薩的智慧和慈悲,給予修行者寧靜和指引。
最后的兩句“無明風起作浪波,方會如來同覺海”表達了詩人對修行道路上困難和挑戰(zhàn)的認識。無明風指的是無明的迷惑和煩惱,當它們產(chǎn)生時會引發(fā)波浪。只有當修行者能夠超越這些波浪,才能達到如來的覺悟之海。這里的如來指的是佛陀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最高的智慧和覺醒。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黃庭堅對佛法的崇敬和對修行境界的追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佛教象征意象,描繪了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境界和挑戰(zhàn),以及修行的目標和意義。通過美妙的詞句和深遠的意境,這首詩詞展示了佛教思想的莊嚴和詩人對靈性境界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