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言十首 / 作者:黃庭堅 |
匣中綠綺琴,欲撫已絕弦。
問弦何時絕,鍾期謝世年。
正聲不可聞,千載寂寞間。
未有顏叔子,安知柳下賢。
|
|
放言十首解釋:
《放言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匣中綠綺琴,
欲撫已絕弦。
問弦何時絕,
鍾期謝世年。
正聲不可聞,
千載寂寞間。
未有顏叔子,
安知柳下賢。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文人眼中的琴,他想要彈奏這把綠綺琴,卻發現琴弦已經斷掉了。他詢問琴弦何時斷的,得知這琴弦在鍾期和謝世之年已經斷裂。這琴已經很久沒有奏出正常的聲音了,沉寂了千年。在這千年間,沒有人像顏叔子那樣有才華,也沒有人像柳下惠那樣聰明。
賞析:
這首詩詞以琴為象征,通過琴弦的斷裂表達了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情。琴弦斷裂意味著樂聲停止,正聲不再傳承,寂寞和沉默填滿了過去的千年。這種寂寞與無聲的狀態,使人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暫和光陰的易逝。
作者通過提到鍾期和謝世這兩位歷史人物,進一步強調了時間的不可逆轉和人事的更迭。鍾期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謝世則是晉代文學家,他們代表著過去的輝煌和成就,但都已經逝去了。這種對過去文化的懷念,也暗示著對于當下時代的懷疑和對于人才的珍貴。
最后兩句提到顏叔子和柳下惠,顏叔子是指顏真卿,唐代的著名書法家和政治家,柳下惠則是春秋時期的智者。作者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表達了對于過去偉大人才的贊美和對于當下人才的質疑。這也可以理解為對于時代變遷中價值觀的變化和對于人才的評判標準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琴弦的斷裂為線索,通過琴的寂寞和人才的變遷,表達了作者對于時光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對于過去輝煌和當下現實的對比。通過古人和當下的對比,詩詞傳達了一種對于人才的珍視和對于時代的思考,使讀者在寂寞和無聲中感受到了時間的滄桑和生命的短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