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 作者:黃庭堅 |
漠庭數遣林牙使,羌種來窺雁塞耕。
壯士看天思上策,月邊鳴笛為誰橫。
|
|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解釋:
詩詞:《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漠庭數遣林牙使,
羌種來窺雁塞耕。
壯士看天思上策,
月邊鳴笛為誰橫。
中文譯文:
廣袤的河朔地區,頻繁派遣軍隊巡邏,
羌族人來窺探雁門關的農耕情況。
壯士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的策略,
月光下,一曲笛聲橫空飛揚,為誰而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與友人謝公共同創作的八首詩詞之一,以河朔地區為背景,描述了軍事與農耕的景象。
首先,詩中提到了漠庭數遣林牙使,意味著邊疆地區頻繁派遣軍隊,維護邊境的安全。漠庭指的是邊疆地區的廣袤草原,數遣林牙使表示頻繁調派軍隊。接著,羌種來窺雁塞耕,羌族人來觀察、窺探雁門關地區的農耕情況。雁門關是河朔地區的重要關口,羌族人可能是來自邊境地區的觀察者,他們對于這片農耕之地產生了興趣。
接下來的兩句壯士看天思上策,月邊鳴笛為誰橫,表達了壯士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的策略。這里的壯士指的是軍事將領或有軍事頭腦的人,他們在面對邊境的局勢時,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之策。而月邊鳴笛則象征著警戒的信號,這曲笛聲響徹月夜,但卻不知為誰而奏。這里可能是在暗示邊境的緊張局勢,警示著不確定的因素和未知的敵人。
整首詩描繪了河朔地區的軍事與農耕景象,反映了宋代邊疆的動蕩與不安。詩中通過壯士的思考和月邊鳴笛的聲音,呈現了緊張的局勢和壯士們面對外患時的決斷與思索。同時,詩中的自然意象和音樂元素也增添了一種宏大而悲壯的氛圍。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軍事和農耕景象的描繪,表達了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壯士們在其中的思考和應對。詩中運用了自然意象和音樂元素,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性和氛圍,展現了宋代邊疆的困境與壯士的英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