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伯氏入都 / 作者:黃庭堅 |
貧賤難安處,別離更增悲。
經營動北征,慈母待春衣。
短菙驅瘦馬,青草牧中嘶。
送行不知遠,可忍獨歸時。
太華物華春,街柳囀黃鸝。
九衢生紫煙,到家使人迷。
知音者誰子,倦客無光輝。
王侯不可謁,秣馬興言歸。
豈無他人游,不如我塤箎。
陳書北窗下,此自有余師。
|
|
送伯氏入都解釋:
《送伯氏入都》是宋代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貧賤難安處,別離更增悲。
經營動北征,慈母待春衣。
短菙驅瘦馬,青草牧中嘶。
送行不知遠,可忍獨歸時。
太華物華春,街柳囀黃鸝。
九衢生紫煙,到家使人迷。
知音者誰子,倦客無光輝。
王侯不可謁,秣馬興言歸。
豈無他人游,不如我塤箎。
陳書北窗下,此自有余師。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黃庭堅送別朋友伯氏入都的情景,表達了貧賤難安的境遇和離別的悲傷,同時也表現了對北方征戰的動蕩局勢的憂慮。詩中提到了詩人深愛的慈母正在等待春天的衣物,暗示了對家人的牽掛與思念。在送別過程中,詩人驅趕著短命的馬匹,馬嘶著踏上旅途。詩人表達了自己對離別的無奈和痛苦,但也表示自己將忍受獨自歸家的困境。
在后半部分的描寫中,詩人以太華山的壯麗景色、街頭柳樹上黃鸝的囀鳴,以及九衢街道上紫色的煙霧等形象來描繪都市的繁華景象。然而,這一切卻使詩人感到困惑和迷失。他思考著誰才是真正的知音,感嘆自己作為一個疲倦的旅客沒有光輝可言。詩人也意識到作為普通人,他無法拜訪王侯貴族,只能騎著馬回到自己的家鄉。最后,詩人表示自己不如拿起自己擅長的塤箎(一種古代樂器)去游玩,而在陳書北窗下,他自有自己的良師指導。
賞析:
《送伯氏入都》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通過對自身處境的描述和對離別、歸鄉的描繪,展現了生活的無常和不確定性,以及對家庭和親情的眷戀。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對知音、榮華富貴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在追求個人價值與追求世俗名利之間的掙扎和矛盾。整首詩詞以樸實的筆觸勾勒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情志與境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