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化十五首 / 作者:黃庭堅 |
一原風俗異衣裘,流落來從綿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系千秋。
|
|
觀化十五首解釋:
《觀化十五首》是黃庭堅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生活在異地的孤寂景象。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原風俗異衣裘,
流落來從綿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
還依桑下系千秋。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黃庭堅身處異鄉的孤寂和無奈。他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風俗習慣與自己的出身背景有所不同,衣著也與當地人不同。他流落到這個地方,是從綿上州(即今四川綿陽)來的。在這里,他在清明節之前就被禁止生火,無法享受到家鄉的傳統習俗。他仍然依然系在桑樹下,寄情于千秋。
賞析:
這首詩詞以黃庭堅流亡異鄉的經歷為背景,表達了他思鄉的苦悶和孤獨之情。詩中的一原指的是陌生的原野,風俗異衣裘指生活習俗和著裝與當地人不同。來從綿上州表明他離開家鄉,流落到了這個地方。未到清明先禁火,揭示了他無法在異地過清明節的遺憾和無奈,這是一種對家鄉傳統的思念和渴望。然而,他仍然系在桑樹下,寄情于千秋,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不愿放棄的執著。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黃庭堅在異鄉流亡的辛酸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他通過描繪自己與異地環境的不協調,以及無法過自己習慣的傳統節日,展現了對家鄉風俗和歸屬感的渴望。最后,他以系在桑樹下、寄情于千秋來表達他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不愿放棄的堅持。整首詩詞以寥寥數語勾勒出流亡者內心的情感和對家鄉的思念,展現了黃庭堅細膩而深沉的感情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