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答薛樂道 / 作者:黃庭堅 |
薛侯筆如椽,崢嶸來索敵。
出門決一戰,莫見旗鼓跡。
令嚴初不動,帳下聞吹笛。
乍奔水上軍,拔幟入趙壁。
長驅劇崩摧,百萬俱辟易。
子於風雅閑,信矣強有力。
天材如升斗,吾恨付與窄。
攬物能微吟,假借少儲積。
山城坐井底,聞見更苦僻。
子非知音耶,何不指瑕謫。
|
|
次韻答薛樂道解釋:
《次韻答薛樂道》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薛侯筆如椽,
崢嶸來索敵。
出門決一戰,
莫見旗鼓跡。
令嚴初不動,
帳下聞吹笛。
乍奔水上軍,
拔幟入趙壁。
長驅劇崩摧,
百萬俱辟易。
子於風雅閑,
信矣強有力。
天材如升斗,
吾恨付與窄。
攬物能微吟,
假借少儲積。
山城坐井底,
聞見更苦僻。
子非知音耶,
何不指瑕謫。
中文譯文:
薛侯的筆就像椽子一樣粗大,
挺拔威武地來尋找敵人。
出門決定一戰,
卻看不到旗幟和鼓聲的蹤跡。
命令嚴肅而不動搖,
帳下的人聽到吹笛聲。
突然沖向水上的軍隊,
拔起旗幟進入趙國的城壁。
長驅直入,劇烈地崩潰摧毀,
百萬敵軍都退散了。
你在風雅的閑適中,
真的很有力量。
你的才華像斗量一樣豐富,
我為把它局限于狹小的領域而感到遺憾。
你能夠用微弱的吟唱來把握事物,
借助少量的積累來虛掩自己。
坐在山城的井底,
聽到的和看到的更加狹窄。
難道你不是知音嗎,
為什么不指出我的缺點和局限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給薛樂道的答復。詩人以薛樂道的才華比喻為巨大的梁木,形容其威武勇猛地尋找敵人。詩中表達了薛樂道在軍事上的出色表現,決戰出征卻不留下絲毫痕跡,展現了他的智謀和決斷力。
詩中提到令嚴初不動,指的是薛樂道的軍事指揮嚴明而果斷。帳下聞吹笛,顯示了他指揮有方,士兵聽到笛聲即行動。乍奔水上軍,拔幟入趙壁,描繪了薛樂道軍隊的奔襲和攻城的情景,展現了他的勇猛和戰略才能。
詩的后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對薛樂道的欽佩和遺憾。黃庭堅認為薛樂道的才華應該得到更廣闊的發揮,而不應局限于軍事領域。他贊美薛樂道能夠用微弱的吟唱來把握事物,但也暗示他對薛樂道沒有給予更多支持和賞識的遺憾。
最后幾句詩中,黃庭堅借山城坐井底的比喻,表達了他身處偏遠地方聽到的信息有限,感受更加孤獨。他希望薛樂道能夠成為他真正的知音,指出他的缺點和局限,以便能夠進一步提高。
整首詩以對薛樂道的稱贊和思考為主線,通過對薛樂道的才華和軍事才能的贊美,以及對他個人發展的期望和遺憾,展示了作者對英雄氣概和才華的敬佩,同時也表達了對于人才的珍惜和培養的呼喚。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黃庭堅對薛樂道的贊美和思考,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于人才的珍視和對于個人發展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