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 / 作者:黃庭堅 |
緩轡松陰不起塵,嵐山經雨一番新。
遙知數夜尋山宿,便是全家避世人。
落日已迷煙際路,飛花還報洞中春。
可憐不更尋源入,若見劉郎想問秦。
|
|
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解釋:
詩詞:《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
緩轡松陰不起塵,
嵐山經雨一番新。
遙知數夜尋山宿,
便是全家避世人。
落日已迷煙際路,
飛花還報洞中春。
可憐不更尋源入,
若見劉郎想問秦。
中文譯文:
慢慢地驅馳,松樹的蔭涼不會掀起塵土,
嵐山經歷了一場雨變得煥然一新。
遙遠地知道你數夜尋找山中的住處,
那便是你全家躲避塵世的人。
夕陽已經迷失在遠山的云霧之間,
飛舞的花朵仍然向山洞中報告春天的消息。
可憐的是沒有再去尋找源頭,
若是見到劉太博,我想問他關于秦國的事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寫給劉太博的回答。詩人以廬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山景和尋找山中住處的情景,表達了對清幽山水和躲避塵世生活的向往。詩中的緩轡松陰和嵐山經雨的描繪,展示了山水的寧靜和清新,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詩人通過遙遠地了解劉太博尋找山宿的情況,表達了對他遠離塵世的贊賞和理解。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將目光轉向自己,描述了夕陽迷失在山間云霧中的景象,以及飛舞的花朵向山洞報告春天的情景。這些描寫象征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生命的蓬勃,與詩人內心中對于追求真實和自由的向往相呼應。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遺憾,他沒有再去尋找詩的源頭,如果能見到劉太博,他想向他請教關于秦國的事情。這里秦國可以理解為歷史中的一個象征,詩人希望通過與劉太博的交流,獲取更多的歷史智慧和人生感悟。
整首詩以山水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對塵世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于寧靜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對歷史智慧的渴望。同時,詩中的山水描寫和自然意象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覺,展示了宋代詩人對于山水意境的獨特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