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觀山 / 作者:黃庭堅 |
暮發白下地,暝投觀山宿。
橫溪赤欄橋,一徑入松竹。
野僧如驚麏,避堂具燈燭。
我眠興視夜,部曲始炊熟。
筧水煙際鳴,萬籟入秋木。
平生蕭灑興,本愿終澗谷。
世累漸逼人,如垢不沐靧。
已成它翁為,作吏長碌碌。
|
|
宿觀山解釋:
《宿觀山》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夜色漸濃,我來到白下,暮色中投宿在觀山。橫溪上有一座赤欄橋,我徑直走進松竹之間。野僧如同驚起的麏鹿,避開堂屋的燈燭。我躺下,眺望著夜晚,我的部曲開始煮飯熟食。筧水的煙霧在遠處響起,萬籟入秋天的林木。我平生追求自由不羈的豪情,最終要回歸到澗谷之中。世俗的壓力漸漸逼迫著我,就像污垢無法洗凈一樣。我已經成為了另一個人,作為一名官吏在瑣碎中度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黃庭堅在觀山宿處的夜晚景象和內心的感受。詩人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自身的處境,表達了對世俗的厭倦和對自由、清凈生活的向往。他在觀山宿處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美好,與野僧的相遇引起了他對自身的反思,對社會壓力和功名利祿的厭惡之情也漸漸顯露出來。詩人希望擺脫世俗的束縛,回歸到自然與心靈的凈土,這可以看作是他內心追求自由與真實的寫照。
賞析:
《宿觀山》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描繪了觀山宿處的夜晚景象,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白下地、橫溪赤欄橋、松竹、筧水煙際等,使詩詞充滿了山水之間的寧靜和靜謐之美。詩中的野僧和部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與世俗的對立,對“自由、清凈”的向往和對社會壓力的反思。
詩人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詩詞作品多以豪放、自由、倜儻的風格著稱,同時也表現出對世俗和功名利祿的厭倦和批判。《宿觀山》體現了他對自由、清凈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抒發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痛苦。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