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軒頌 / 作者:黃庭堅 |
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
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
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
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
|
拙軒頌解釋:
《拙軒頌》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作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
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
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
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和反思。詩中以對比手法,探討了巧與拙的關系,以及追求巧的人與接受拙的人的不同心態。
首先,詩中提到"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表明作者認為巧的追求是不可行的,而拙則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這種觀點可以理解為對人生的一種現實主義態度,認為追求完美和巧妙的境界是不切實際的。
接下來,詩中提到"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意味著通過打破既有的思維模式和常規,人們才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深刻的真理。這里的"狂子"可以理解為擁有不拘泥于常規的思維方式,敢于打破束縛的人。
然后,詩中用"弄巧成拙"和"為蛇畫足"來形容追求巧的人的行為,意味著過于追求巧妙反而會適得其反,結果變得拙劣。與此相對應的是"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表明過度追求巧的人往往會不滿足于現狀,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卻忽視了拙的存在。
最后,詩中總結道"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意味著巧妙的人往往已經足夠,而拙劣的人則不夠。這里的"巧者"可以理解為那些具有才智和技巧的人,而"拙者"則是指那些缺乏巧思和技巧的人。作者通過這一結論,表達了對人生態度的思考,認為追求巧并不是關鍵,拙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拙軒頌》通過對巧與拙的對比,體現了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和反思,表達了追求巧與接受拙的不同心態,以及追求過度巧的局限性。這首詩詞在表達深刻的哲理思考的同時,也展示了作者獨特的文學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