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仁亭 / 作者:黃庭堅 |
無心經世網,有道藏丘山。
養生息天黥,藝木印歲寒。
德人墻九仞,強學窺一斑。
張侯大雅質,結發闖儒關。
奇贏或諧偶,老大嘗艱難。
筑亭上云雨,日月轉朱欄。
床敷聽萬籟,我家頗寬閑。
牧牛有坦途,亡羊自多端。
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
|
|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仁亭解釋:
《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仁亭》是宋代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無心經世網,
有道藏丘山。
養生息天黥,
藝木印歲寒。
德人墻九仞,
強學窺一斑。
張侯大雅質,
結發闖儒關。
奇贏或諧偶,
老大嘗艱難。
筑亭上云雨,
日月轉朱欄。
床敷聽萬籟,
我家頗寬閑。
牧牛有坦途,
亡羊自多端。
市聲鏖什枕,
常以此心觀。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平陰的居士張澄在隱居處的境況和心境。詩中表達了張澄無意關注世事紛擾,卻培養了內心的道德修養,融入了自然山水之間。他以養生為重,平靜安詳地度過歲月的寒冷。他擁有高尚的品德,雖然只能窺見一斑,但卻能感受到學問的強大。張澄具有豪放的雅質,勇敢地闖過儒家的門檻。他經歷了各種奇遇和困難,但依然堅持追求真理。他建造了一座亭子,站在云雨之上,觀賞著日月的轉動。他的床上鋪著聽到萬籟的草席,他的家寬敞而寧靜。他像放牧牛羊一樣自在自由,但在市井之聲的騷動中,他常以這種心境來觀察世間的事物。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張澄居士的隱居生活,展現了他超然物外、追求自我修養的精神狀態。詩中采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手法,將自然景觀與人的內心境界相結合,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學問和人生的思考和體驗。
詩中的"無心經世網"表達了張澄不受世俗紛擾的心態,他將注意力轉向自身的修養和內心的寧靜。"有道藏丘山"則描述了他在山水之間修煉道德和追求真理的過程。
詩中的"養生息天黥"表達了張澄注重養生健康的態度,他在歲月的寒冷中保持身心的平靜。"藝木印歲寒"則表明他在冬天使用木印刻字,展示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持。
詩中提到的"德人墻九仞"表達了張澄高尚的品德和修養,雖然只能窺見一斑,但依然能感受到學問的深厚。"張侯大雅質,結發闖儒關"則贊美了張澄的豪放雅質和勇敢追求學問的精神。
詩中的"奇贏或諧偶,老大嘗艱難"表達了張澄經歷了各種奇遇和困難,但他依然堅持追求真理和藝術。這種堅持和不屈的精神使他能夠在困境中獲得勝利。
詩中的"筑亭上云雨,日月轉朱欄"描繪了張澄建造的亭子高聳云端,觀賞著日月的運行,展示了他對自然界的贊美和對宇宙律動的感悟。
詩中的"床敷聽萬籟,我家頗寬閑"表達了張澄寧靜自在的生活狀態,他躺在床上聽著自然界萬物的聲音,享受寬敞而寧靜的家庭環境。
詩中的"牧牛有坦途,亡羊自多端"比喻張澄的生活自由而寬廣,但也意味著在自由中存在著風險和挑戰。
最后,詩中的"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表達了張澄在喧囂的市井聲中,常以內心的寧靜和洞察力來觀察和思考世間萬象。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張澄居士的隱居生活和內心境界,表達了對自然、學問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示了作者黃庭堅對清靜、修養和追求真理的追求。這首詩詞以自然景觀和人的內心境界為主要意象,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營造出一種超然物外、寧靜自在的意境,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