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劉禹錫詩詞作品集:
秋詞 陋室銘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浪淘沙 望洞庭 烏衣巷 竹枝詞二首·其一 秋詞二首 秋風引 西塞山懷古 賞牡丹 竹枝詞 金陵五題·石頭城 浪淘沙九首 再游玄都觀 竹枝詞二首·其二 酬樂天詠老見示 和樂天春詞/春詞 憶江南 蜀先主廟 瀟湘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桃花 踏歌詞四首·其一 竹枝詞九首·其九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竹枝詞九首 視刀環歌 始聞秋風 楊柳枝/柳枝詞 金陵懷古 望夫山 楊柳枝詞九首 漢壽城春望 雜曲歌辭·浪淘沙 臺城 庭竹 歲夜詠懷 金陵五題·并序 贈李司空妓 競渡曲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堤上行二首 古詞二首(一作諷古) 堤上行三首 九日登高 經檀道濟故壘 柳花詞三首 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 嘗茶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元日感懷 洞庭秋月行 更衣曲 傷桃源薛道士 送廖參謀東游二首 柳絮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桃源行 昏鏡詞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 插田歌 詠史二首 曲江春望 寄贈小樊 踏歌詞四首(第二首一作張籍《無題詩 楊枝詞二首 詠紅柿子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 早秋雨后寄樂天 觀八陣圖 九華山歌 楊柳枝 臺城懷古 萋兮吟 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 望衡山 雜曲歌辭·楊柳枝 瀟湘神 韓信廟 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竇時判度支案) 答白刑部聞新蟬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晝居池上亭獨吟 相和歌辭·采菱行 拋球樂 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 經伏波神祠 巫山神女廟 吟白樂天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送蘄州李郎中赴任 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 晚泊牛渚 嘆水別白二十二(一韻至七韻) 泰娘歌 送惟良上人 瀟湘神 思黯南墅賞牡丹 步虛詞二首 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 麻姑山 和樂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見懷長句 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 題集賢閣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縞纻兼竹書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貺 送春詞 酬令狐相公季冬南郊宿齋見寄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同用家花車斜四韻) 西山蘭若試茶歌 武昌老人說笛歌 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百花行 葡萄歌(一作蒲桃) 相和歌辭·三閣詞四首 憶樂天 秋扇詞 君山懷古 路傍曲 和令狐相公九日對黃白二菊花見懷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武陵書懷五十韻 白鷹 酬令狐相公見寄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謝偶書所懷見寄 答樂天臨都驛見贈 飛鳶操 聚蚊謠 白鷺兒 海陽十詠·飛練瀑 秋日書懷寄河南王尹 早夏郡中書事 白太守行 有僧言羅浮事,因為詩以寫之 客有為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偶作二首 賈客詞 觀云篇 壯士行 馬嵬行 雜曲歌辭·紀南歌 梁國祠 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寄毗陵楊給事三首 重寄絕句(一作寄唐州楊八) 答裴令公雪中訝白二十二與諸公不相訪之什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有所嗟二首(一作元稹詩,題作所思)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傷愚溪三首 與歌者何戡 金陵五題·江令宅 揚州春夜李端公益張侍御登段侍御平路…以志其事 重送鴻舉師赴江陵謁馬逢侍御 洛中春末送杜錄事赴蘄州 阿嬌怨 魏宮詞二首 館娃宮在舊郡西南硯石山前瞰姑蘇臺傍有采香…因賦二章 別蘇州二首 出鄂州界懷表臣二首 答表臣贈別二首 再傷龐尹 渾侍中宅牡丹 紇那曲二首 酬楊八庶子喜韓吳興與余同遷見贈(依本韻次用) 和樂天閑園獨賞八韻前以蜂鶴拙句寄呈…小巧以取大咍 晚歲登武陵城顧望水陸悵然有作 自江陵沿流道中 酬太原狄尚書見寄 和仆射牛相公見示長句 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 同樂天送令狐相公赴東都留守(自戶部尚書拜) 蘇州白舍人寄新詩,有嘆早白無兒之句,因以贈之 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游宴之盛,因以戲酬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 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 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 和樂天南園試小樂 和樂天送鶴上裴相公別鶴之作 楚州開元寺北院枸杞臨井繁茂可觀群賢賦詩因以繼和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卷因以令公…詩示之 送僧元暠東游 題王郎中宣義里新居 途次華州陪錢大夫登城北樓春望因睹李崔令狐…題此詩 寄楊八壽州 思歸寄山中友人 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后首一作姑蘇臺詩) 發蘇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樓(一作望梅樓)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牛相公留守見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親情多往…兼命同作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書即事通簡舊僚之作 元日樂天見過因舉酒為賀 和樂天燒藥不成命酒獨醉 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 酬樂天小亭寒夜有懷 酬令狐相公杏園花下飲有懷見寄 酬令狐相公首夏閑居書懷見寄 秋日書懷寄白賓客 贈樂天 終南秋雪 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 鶴嘆二首 罷郡歸洛陽閑居 秋江晚泊 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 經東都安國觀九仙公主舊院作 春日退朝 洛中送崔司業使君扶侍赴唐州 酬楊侍郎憑見寄 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 傷我馬詞 采菱行(一作采芰女) 送鴻舉游江西 吐綬鳥詞 觀棋歌送儇師西游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 憶春草(春草,樂天舞妓名) 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 百舌吟 武夫詞 春日寄楊八唐州二首 和郴州楊侍郎玩郡齋紫薇花十四韻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 和令狐相公晚泛漢江書懷寄洋州崔侍郎閬州高舍人二曹長 酬樂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見寄 有獺吟 謫居悼往二首 臥病聞常山旋師策勛宥過王澤大洽因寄李六侍郎 磨鏡篇 詠古二首有所寄 觀柘枝舞二首 翠微寺有感 別友人后得書因以詩贈 宜城歌 團扇歌 雜曲歌辭·宜城歌 相和歌辭·團扇郎 紇那曲(二首) 夢揚州樂妓和詩 樂天是月長齋鄙夫此時愁臥里閭非遠云霧難披因以…驚禪 故洛城古墻 洛濱病臥戶部李侍郎見惠藥物謔以文星之句斐然仰謝 樓上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贈劉景擢第 喜康將軍見訪 聞道士彈思歸引 夜聞商人船中箏 田順郎歌 寄湖州韓中丞 曹剛 赴和州于武昌縣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絕 登清暉樓 重答柳柳州 答后篇 答前篇 酬柳柳州家雞之贈 和滑州李尚書上巳憶江南禊事 裴侍郎大尹雪中遺酒一壺兼示喜眼疾平…斐然仰酬 酬仆射牛相公晉國池上別后至甘棠館忽夢同游…口號見寄 秋夜安國觀聞笙 奉和裴令公夜宴 吳興敬郎中見惠斑竹杖兼示一絕聊以謝之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 酬楊八副使將赴湖南途中見寄一絕 重寄表臣二首 答楊八敬之絕句(楊時亦謫居) 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一作酬海南馬大夫) 酬楊侍郎憑見寄 酬元九院長自江陵見寄 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 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率爾酬之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贈別 酬思黯代書見戲(一作酬牛相見寄) 裴令公見示誚樂天寄奴買馬絕句斐言仰和且戲樂天 吳方之見示聽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頗有懷故…因而和之 奉和裴晉公涼風亭睡覺 城內花園頗曾游玩令公居守亦有素期…以答令狐相公見謔 令狐相公春思見寄 酬令狐相公見寄 和令狐相公聞思帝鄉有感 吟樂天自問愴然有作 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愴然有詠 醉答樂天 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絕 和裴相公傍水閑行 和西川李尚書傷孔雀及薛濤之什 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 和浙西尚書聞常州楊給事制新樓因寄之作 碧澗寺見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詩有三生之句因以和 傷循州渾尚書 王思道碑堂下作 題欹器圖 燕爾館破,屏風所畫至精,人多嘆賞題之 與歌童田順郎 征還京師見舊番官馮叔達 酬瑞州吳大夫夜泊湘川見寄一絕 美溫尚書鎮定興元以詩寄賀 李賈二大諫拜命后寄楊八壽州 金陵五題·生公講堂 與歌者米嘉榮 元和甲午歲詔書盡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諸君子 監祠夕月壇書事(其禮用晝) 闕下口號呈柳儀曹 逢王十二學士入翰林,因以詩贈 戲贈崔千牛 送霄韻上人游天臺(一作寶韻上人) 贈長沙讚頭陀 夜燕福建盧侍郎宅因送之鎮 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聽琴(一作聽僧彈琴) 答柳子厚 罷和州游建康 西州李尚書知愚與元武昌有舊遠示二篇…繼和二首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絕句 始發鄂渚寄表臣二首 鄂渚留別李二十一表臣大夫 敬酬微公見寄二首 傷獨孤舍人 傷段右丞(江湖舊游,南宮交代) 寓興二首 呂八見寄郡內書懷因而戲和 淮陰行五首 三閣辭四首(吳聲) 紀南歌 荊州歌二首 和令狐相公春日尋花有懷白侍郎閣老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歷陽書事七十韻 省試風光草際浮 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 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 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蘇州 酬鄭州權舍人見寄二十韻 和兵部鄭侍郎省中四松詩十韻 和東川王相公新漲驛池八韻 和楊侍郎初至郴州紀事書情題郡齋八韻 南海馬大夫見惠著述三通勒成四帙…欽受嘉貺詩以謝之 和竇中丞晚入容江作 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廟釋奠作 元和癸巳歲仲秋詔發江陵偏師問罪蠻…寄荊南嚴司空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 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 牛相公見示新什,謹依本韻次用以抒下情 酬樂天醉后狂吟十韻(來章有移家惟醉和之句) 酬樂天晚夏閑居欲相訪先以詩見貽 樂天少傅五月長齋廣延緇徒謝絕文友坐成暌間因以戲之 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飲…十二韻 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 令狐仆射與余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附于舊編之末 和令狐相公南齋小宴聽阮咸 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齋即事…兼命同作 遙賀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懷(二十二韻) 罷郡歸洛陽寄友人 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策…述懷贈答十韻 早秋集賢院即事(時為學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 海陽湖別浩初師 奉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 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鎮南梁 送陸侍御歸淮南使府五韻(用年字) 早秋送臺院楊侍御歸朝(兄弟四人遍歷諸科二人同省) 送工部張侍郎入蕃吊祭(時張兼修史) 送周魯儒赴舉詩 贈同年陳長史員外 魚復江中 別夔州官吏 答東陽于令寒碧圖詩 懷妓(前三首一作劉損詩,題作憤惋) 望夫山 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懷見示 酬宣州崔大夫見寄 和陳許王尚書酬白少傅侍郎長句因通簡汝洛舊游之什 和牛相公雨后寓懷見示 和仆射牛相公以離闕庭七年班行親故亡歿…所和 和仆射牛相公追感韋裴六相登庸皆四十馀…并見寄之作 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 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 和蘇郎中尋豐安里舊居寄主客張郎中 奉和裴侍中將赴漢南留別座上諸公 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并群公屬和因命追作 酬嚴給事賀加五品兼簡同制水部李郎中 浙東元相公書嘆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酬國子崔博士立之見寄 酬楊司業巨源見寄 寄唐州楊八歸厚 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 和南海馬大夫聞楊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 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兼酬拙詩…時蔡戎未弭故見于篇末 謝竇員外旬休早涼見示詩(奉書報詰朝有宴) 酬竇員外郡齋宴客偶命柘枝…兼呈張十一院長元九侍御 寄楊八拾遺 酬竇員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韻 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閑坐見懷 酬思黯見示小飲四韻 和思黯憶南莊見示 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 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 寄和東川楊尚書慕巢兼寄西川繼之二公近從弟…因成是詩 樂天示過敦詩舊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以寄苦懷 酬樂天請裴令公開春加宴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酬樂天齋滿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 吳方之見示獨酌小醉首篇樂天續有酬答皆含戲謔…來章 和樂天齋戒月滿夜對道場偶懷詠 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 酬樂天衫酒見寄 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 酬令狐相公見寄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詩,因以酬寄 重酬前寄 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酬令狐留守巡內至集賢院見寄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 酬令狐相公贈別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煉師與中貴人同拜岳…投龍畢卻赴京 令狐相公見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之 客有話汴州新政書事寄令狐相公 和樂天題真娘墓 和樂天柘枝 酬樂天見貽賀金紫之什 題于家公主舊宅 郡齋書懷寄江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河南白尹有喜崔賓客歸洛兼見懷長句,因而繼和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酬樂天見寄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太原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福先寺雪中酬別樂天 赴蘇州酬別樂天 酬鄆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懷見寄兼呈樂天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賓客 刑部白侍郎謝病長告,改賓客分司,以詩贈別 答樂天戲贈 和樂天南園試小樂 和令狐相公初歸京國賦詩言懷 題集賢閣 同白二十二贈王山人 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 和樂天以鏡換酒 闕下待傳點呈諸同舍 和樂天送鶴上裴相公別鶴之作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齋對新竹 河南王少尹宅燕張常侍白舍人兼呈盧郎中李員外二副使 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和樂天鸚鵡 楚州開元寺北院枸杞臨井繁茂可觀群賢賦詩因以繼和 罷郡歸洛途次山陽,留辭郭中丞使君 白舍人見酬拙詩,因以寄謝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有柳色春藏蘇小家…寄浙東元相公 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 寄和東川楊尚書慕巢兼寄西川繼之二公近從弟…因成是詩 樂天示過敦詩舊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以寄苦懷 酬樂天請裴令公開春加宴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酬樂天齋滿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 吳方之見示獨酌小醉首篇樂天續有酬答皆含戲謔…來章 和樂天齋戒月滿夜對道場偶懷詠 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 酬樂天衫酒見寄 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詩,因以酬寄 重酬前寄 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酬令狐留守巡內至集賢院見寄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 酬令狐相公贈別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煉師與中貴人同拜岳…投龍畢卻赴京 令狐相公見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之 客有話汴州新政書事寄令狐相公 和樂天題真娘墓 和樂天柘枝 酬樂天見貽賀金紫之什 題于家公主舊宅 郡齋書懷寄江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和樂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見懷長句 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 河南白尹有喜崔賓客歸洛兼見懷長句,因而繼和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酬樂天見寄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太原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福先寺雪中酬別樂天 赴蘇州酬別樂天 吟白樂天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酬鄆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懷見寄兼呈樂天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賓客 刑部白侍郎謝病長告,改賓客分司,以詩贈別 同樂天送令狐相公赴東都留守(自戶部尚書拜) 答樂天戲贈 和令狐相公初歸京國賦詩言懷 同白二十二贈王山人 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 和樂天以鏡換酒 闕下待傳點呈諸同舍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齋對新竹 河南王少尹宅燕張常侍白舍人兼呈盧郎中李員外二副使 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和樂天鸚鵡 罷郡歸洛途次山陽,留辭郭中丞使君 蘇州白舍人寄新詩,有嘆早白無兒之句,因以贈之 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游宴之盛,因以戲酬 白舍人見酬拙詩,因以寄謝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有柳色春藏蘇小家…寄浙東元相公 送元簡上人適越 贈日本僧智藏 陽山廟觀賽神(梁松南征至此,遂為其神,在朗州) 送李庚先輩赴選 哭龐京兆(少年有俊氣,常擢制科之首) 竇夔州見寄寒食日憶故姬小紅吹笙,因和之 夔州竇員外使君見示悼妓詩顧余嘗識之因命同作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贈致仕滕庶子先輩(時及第人中最老) 廟庭偃松詩 江陵嚴司空見示與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述舊賀遷寄陜虢孫常侍(南宮、左輔,兩處交代) 劉駙馬水亭避暑 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時守吳郡 酬淮南廖參謀秋夕見過之作 和蘇十郎中謝病閑居時嚴常侍蕭給事…有二毛之作 洛中酬福建陳判官見贈 尉遲郎中見示自南遷牽復卻至洛城東舊居之作因以和之 洛中初冬拜表有懷上京故人 蒙恩轉儀曹郎依前充集賢學士舉韓潮州自代因寄七言 寄楊虢州與之舊姻 秘書崔少監見示墜馬長句,因而和之 贈東岳張煉師 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后詩,因而繼和 聞韓賓擢第歸覲以詩美之兼賀韓十五曹長時韓牧永州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 謝寺雙檜(揚州法云寺謝鎮西宅,古檜存焉) 覽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 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 松滋渡望峽中 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答命同作 早春對雪奉寄澧州元郎中 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因以繼和 荊門道懷古 送景玄師東歸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 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 送分司陳郎中只召直史館重修三圣實錄 送李二十九兄員外赴邠寧使幕 送國子令狐博士赴興元覲省 奉送李戶部侍郎自河南尹再除本官歸闕 送李中丞赴楚州 送唐舍人出鎮閩中 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時崔相公、楊尚書掌選) 重送浙西李相公頃廉問江南已經七載…領舊地新加旌旄 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鎮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州別墅 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游蜀 送王司馬之陜州(自太常丞授,工為詩) 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侍中之孫) 送渾大夫赴豐州 送李尚書鎮滑州 題淳于髡墓 奉和鄭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賜篇詠 途次敷水驛伏睹華州舅氏昔日行縣題詩處潸然有感 有感 題招隱寺 南中書來 謝宣州崔相公賜馬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尋汪道士不遇 題報恩寺 松江送處州奚使君 和李相公以平泉新墅獲方外之名因為詩…兼見寄之什 和李相公初歸平泉過龍門南嶺遙望山居即事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見初月 酬李相公喜歸鄉國自鞏縣夜泛洛水見寄 和重題 酬滑州李尚書秋日見寄 牛相公林亭雨后偶成 將赴蘇州途出洛陽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餞寵行…以申仰謝 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凄然繼和兼寄安平 酬馬大夫以愚獻通草茇葜酒感通拔二字因而寄別之作 秋晚病中樂天以詩見問力疾奉酬 酬樂天小臺晚坐見憶 新秋對月寄樂天 酬樂天感秋涼見寄 樂天池館夏景方妍白蓮初開彩舟空泊唯邀緇侶因以戲之 秋中暑退贈樂天 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 將之官留辭裴令公留守 酬樂天閑臥見寄 酬令狐相公新蟬見寄 令狐相公頻示新什早春南望遐想漢中因抒短章以寄情愫 和令狐仆射相公題龍回寺 和令狐相公春早朝回鹽鐵使院中作 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雙木瓜花頃…來什輒成和章 貞元中侍郎舅氏牧華州時余再忝科第前后…因成篇題舊寺 酬令狐相公親仁郭家花下即事見寄 酬令狐相公歲暮遠懷見寄(依韻) 酬太原令狐相公見寄 酬令狐相公秋懷見寄 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令狐相公書問兼…形于短篇以申仰謝 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懷見寄 和鄆州令狐相公春晚對花 和令狐相公以司空裴相見招南亭看雪四韻 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見憶 和令狐相公尋白閣老見留小飲因贈 和令狐相公入潼關 酬令狐相公早秋見寄 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開然后玩月因書一時之景寄呈樂天 和樂天誚失婢榜者 答樂天見憶 冬日晨興寄樂天 秋夕不寐寄樂天 到郡未浹日登西樓見樂天題詩因即事以寄 始聞蟬有懷白賓客去歲白有聞蟬見寄詩…兼遣報君知之句 海門潮別浩初師 贈眼醫婆羅門僧 和樂天早寒 歲杪將發楚州呈樂天 初至長安(時自外郡再授郎官) 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傷韋賓客(自工部尚書除賓客,一作傷韋賓客縝) 哭王仆射相公(名播,時兼鹽鐵,暴薨) 河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三首 傷丘中丞 故相國燕國公于司空挽歌二首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 詠庭梅寄人(一作庭梅詠寄人) 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董生奉內典) 贈澧州高大夫司馬霞寓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二首 城東閑游 陜州河亭陪韋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別與韋有…遷貶而歸 途中早發 登陜州北樓卻憶京師親友 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湖州崔郎中曹長寄三癖詩自言癖在詩與琴酒…四韻以謝之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忝沐眷私,輒感申賀 分司東都蒙襄陽李司徒相公書問因以奉寄 太和戊申歲大有年詔賜百僚出城觀秋稼…盛事以俟采詩者 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 贈別約師 送深法師游南岳(上人本住資圣寺) 贈別君素上人詩 送元上人歸稽亭 送從弟郎中赴浙西 送李友路秀才赴舉 送盧處士歸嵩山別業 送趙中丞自司金郎轉官參山南令狐仆射幕府 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即永穆公之孫) 奉送家兄歸王屋山隱居二首 發華州留別張侍御 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 送工部蕭郎中刑部李郎中…兼中丞分命充京西京北覆糧使 邊風行 七夕二首 春有情篇 再贈樂天 澤宮詩 同留守王仆射各賦春中一物,從一韻至七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韻 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見寄 平蔡州三首 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 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詩并沈中丞姚員外所和見征繼作 兩如何詩謝裴令公贈別二首 樂天寄憶舊游,因作報白君以答 傷秦姝行 秋螢引 城西行 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送裴處士應制舉詩 平齊行二首 踏潮歌 墻陰歌 龍陽縣歌 始至云安寄兵部韓侍郎中書白舍人二公近曾遠守故有屬焉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徑松成陰悵然懷古…和依本韻 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缺題 虎丘寺路宴 海陽十詠·月窟 海陽十詠·雙溪 海陽十詠·棼絲瀑 海陽十詠·蒙池 海陽十詠·裴溪(時御史已遇新恩) 海陽十詠·玄覽亭 海陽十詠·云英潭 海陽十詠·切云亭 海陽十詠·吏隱亭 酬留守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寄 酬湖州崔郎中見寄 酬馮十七舍人宿衛贈別五韻 酬牛相公獨飲偶醉寓言見示 和樂天秋涼閑臥 酬樂天聞新蟬見贈 洛中早春贈樂天 和樂天洛城春齊梁體八韻 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 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一作月夜寄微之,憶樂天) 樂天寄洛下新詩,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懷也 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 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祈雨二十韻 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青松塢別墅…高侍郎之什命同作 秋江早發 游桃源一百韻 和董庶中古散調詞贈尹果毅 途中早發 崔元受少府自貶所還,遺山姜花,以詩答之 武陵觀火詩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 謁柱山會禪師 登司馬錯古城 讀張曲江集作 調瑟詞 學阮公體三首 奉酬湖州崔郎中見寄五韻 寄陜州姚中丞(時分司東都) 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 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 和州送錢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華州覲省 送張盥赴舉詩 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 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 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送華陰尉張苕赴邕府使幕(張即燕公之孫,頃坐事除名) 養鷙詞 鶗鴂吟 畬田行 搗衣曲 初夏曲三首 送春曲三首 華清詞(一作華清宮詞) 拋球樂詞 華山歌 苦雨行 蠻子歌 度桂嶺歌 莫瑤歌 順陽歌 雜歌謠辭·步虛詞 雜曲歌辭 雜曲歌辭·紇那曲 雜曲歌辭·荊州樂二首 雜曲歌辭·壯士行 琴曲歌辭·飛鳶操 相和歌辭·賈客詞 相和歌辭·阿嬌怨 渾侍中宅牡丹 令狐仆射與余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然音問相 淮陰行 和樂天春詞 酬竇員外郡齋宴客,偶命柘枝因見寄,兼呈張 白太守行 步虛詞 步虛詞 雜曲歌辭·憶江南 紇那曲 歲夜詠懷 昏鏡詞 拋球樂 雜曲歌辭·浪淘沙 踏歌詞 踏歌詞 踏歌詞 插田歌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懷古 憶江南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秋詞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劉禹錫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本 名 劉禹錫 別 名 劉賓客、劉中山、詩豪、劉二十八


夢得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蘇州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 出生日期 772年


逝世日期 842年 主要成就 永貞革新,詩歌創作,治理州郡


主要作品 劉夢得文集,劉賓客文集 本 名 劉禹錫


官 職 同州刺史 太子賓客 秘書監 封 贈 戶部尚書

劉禹錫劉禹錫基本信息介紹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存在江蘇徐州、河南洛陽、浙江嘉興三種說法,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  (一說為匈奴后裔)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出生于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  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劉禹錫劉禹錫古詩浪淘沙全集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雜曲歌辭·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張籍詩)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浪淘沙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暗迎神三兩聲。

  

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劉禹錫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劉禹錫自稱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七代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蘇州嘉興,并在當地為官。大歷七年(772年),劉禹錫出生于蘇州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曾至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從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學詩,得其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后,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里,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此后,劉禹錫在朗州近十年。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同時,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劉禹錫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執政,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此后,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劉禹錫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827年,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  。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文學成就


  

詩歌

  

詩歌內容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同樂天登棲靈寺塔》,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浪淘沙詞》《西塞山懷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詞》二首之一。

  

作品風格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并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后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絕句,也是別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詞》,全詩一反傳統的悲秋觀,頌秋贊秋,賦予秋一種導引生命的力量,表現了詩人對自由境界的無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劉禹錫深信佛教,早年師從的詩僧皎然的著作《詩式》,已經將禪學與詩學聯系起來。劉禹錫受到皎然的影響,又通過長期接觸禪學和詩歌創造實踐,明確認識到“悟不因人,在心而已”的道理,這八個字是劉禹錫對禪學精髓的把握,也成為他的詩論的基礎。  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后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煉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后輩業詩,即須有據,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越中藹藹繁華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后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在詩里,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實、未來在這里的交融。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辭賦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并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并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里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于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中以《秋聲賦》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于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著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系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論說文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一是專題性的論文,論述范圍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哲學論文如《天論》三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指出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并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論”產生的社會根源,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論文如《答饒州元使君書》《論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都征引豐富,推理縝密,巧麗淵博,雄健曉暢。二是雜文。

  一般因事立題,有感而發,如《因論》七篇;也有的是“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如《華佗論》《辯跡論》《明贄論》等。這些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托古諷今,抨擊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劉禹錫認為自己所長在“論”,韓愈所長在“筆”(《祭韓吏部文》),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論文的重視。劉禹錫的散文,與他的詩歌一樣,辭藻美麗,題旨隱微。柳宗元說他“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為深中肯綮的評價。


劉禹錫哲學成就


  

唯物主義傾向

  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著作是《天論》三篇。在宇宙論方面,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比柳宗元更進步。關于自然與人的關系,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認為,人之所以產生唯心主義思想,是與社會現實有密切關系的。“法大行”的時候,社會上“是為公是,非為公非”,人們就不會產生禍福來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顛倒,人不能勝天,天命論就在人間得到了宣揚的條件;“法小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不清,人們就會對天命將信將疑。

  劉禹錫用社會實踐解釋天命論產生的根源,是在認識論方面的一個重大貢獻。這也是劉禹錫對有神論社會根源的看法。他認為,在法大行的社會里,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人們就會說,禍福決定于人的行為,與天沒有關系。在法大弛的社會里,是非顛倒過來,賞恒在佞,罰恒在直,人們對不合理的現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于天。

  他又認為,當“理明”時,人們就不會講“天命”;當“理昧”時,就不會不講天命。劉禹錫從法弛和理昧來解釋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可謂見解獨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出來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在所寫的《天論》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與韓愈的論戰深入下去,進一步探索天人關系問題。他認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與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點,“交相勝”,“還相用”。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規律

  劉禹錫以自然科學為根據,補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觀。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劉禹錫認為整個自然界充滿了有形的物質實體,天地之內不存在無形的東西。他認為“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空”不能超越物質形體而獨立存在。這是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重大發展。在關于宇宙萬物的生成和發展方面,他認為萬物的生長、發展是一種自然過程,動植物和人類是天地陰陽之氣交互作用產生的。

  他還認為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有一定規律,宇宙萬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無窮地運動發展著的。他據此建立了天人關系學說,指出天地萬物各有其不同的職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職能在于生長繁殖萬物,萬物在生殺、壯健、衰老的自然發展過程中,遵循強勝弱敗的競爭規律;人的職能在于利用自然規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資料,進行各種生產活動,向自然界謀取人們生活的需用品。劉禹錫提出:“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天論》上)他認為天不能干預人類社會的“治”或“亂”,人也不能改變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他還以科學知識為根據,宣傳無神論,批判有神論。


劉禹錫主要作品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但仍有遺漏。《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樂府兩卷。

  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年)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于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此外,劉禹錫還寫了一本醫書,名叫《傳信方》。


劉禹錫軼事典故


  

名字由來

  按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的說法,劉禹錫的名取自《尚書?禹貢》的“禹錫玄圭,告厥成功”。他的字,則似乎采用緯書荒誕之說,《孝經鉤命決》云:“命星貫昴,修紀夢接生禹”。

  前度劉郎

  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后承召回京,正值春天,游玄都觀,滿觀桃花燦爛如霞,桃樹皆為劉禹錫去京后所栽,劉禹錫心生感慨而作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又被妒嫉他的人告發,說他心懷怨望,因此不久他又被任外官,十四年后才又回京都,而玄都觀中已一派蕭然,再無桃樹,只剩下“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于是作《再游玄都觀》詩曰:“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是為“前度劉郎”這一成語的由來。

  

司空見慣

  劉禹錫被罷免和州刺史回京,司空李紳仰慕其才學,邀劉禹錫至家,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演唱勸酒,劉禹錫乘興即席賦詩曰:“?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紳遂將歌妓贈與劉禹錫,是為“司空見慣”這一成語的由來。  也有記載是揚州大司馬杜鴻漸與劉禹錫之間的故事。

  

久病成醫

  劉禹錫是洛陽人,為官多年,時人皆道他有宰相之才,只是他仕途不順,屢屢被貶,且身體羸弱,病痛纏身。

  所幸劉禹錫樂觀豁達,生活態度積極。他利用閑暇自學醫術,久病成醫。親友生了病,他基本上都能治。

  他曾被派到嶺南當連州(今廣東清遠)刺史,當地荒涼偏僻、疾病流行,他為民心憂,遂向在廣西工作的同事柳宗元尋求偏方。柳宗元把在柳州收集的偏方寄給劉禹錫,劉禹錫推而廣之,幫許多百姓擺脫病痛困擾。

  此后,劉禹錫搜集各地偏方,編撰了藥方書《傳信方》,書中收錄的藥方都經過實踐檢驗,療效可靠,值得信賴。比如用槐枝丸治痔瘡,用大豆、生姜治腹脹等。

  由于所錄藥方藥材易得、用法簡單、療效顯著,《傳信方》備受歷代醫家推崇,在朝鮮、日本等國也廣為流傳。元代后此書逐漸失傳,所幸部分藥方被其他醫學典籍引用,保留至今。

  劉禹錫晚年長居洛陽,和白居易詩酒唱和,活到了71歲,在古代可謂長壽。他的養生心得是“生疾不必太憂心,三治七養謹而慎”。


劉禹錫人物評價


  

著作評價

  《新唐書》: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既得用,所施為人不以為當。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對,宮掖事秘,建桓立順,功歸貴臣,由是及貶。”

  《歲寒堂詩話》: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杜牧)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劣耳。

  《滄浪詩話》: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詩話》: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余也。

  《唐音癸簽》: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

  《三唐詩品》: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韓卿之茂體。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調,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兒》作楚挽之哀詞,《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采。

  

名人評價

  黃庭堅: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于大篇,詩優于它文耳。

  翁方綱:“夢得樂府小章優于大篇”極為確論。

  蔡百衲: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

  白居易:“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劉克莊:“雄渾老蒼,沉著痛快”指出劉詩風格之“豪”。以“精華老而不竭”一語指出了劉禹錫人品之“豪”


劉禹錫親屬成員


  父親:劉緒

  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


劉禹錫籍貫爭議


  劉禹錫籍貫爭議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江蘇徐州,第二種說法是河南洛陽,第三種說法是浙江嘉興。

  

彭城說

  白居易稱“彭城劉夢得”,《徐州師范學院學報》著文,力辯劉禹錫的籍貫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興。主要理由有:一,劉禹錫“聯墻住”,不是“聯墻生”,曾“住”嘉興。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興。二。劉禹錫、裴度二人“踏芳”、同釣,至少已十幾歲。劉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釣當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時上距劉緒天寶末東遷已近三十年。三十年間劉緒不一定長期定居嘉興。

  劉禹錫可能是生長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學才客居嘉興。他的詩文中常說“少為江南客”,這證明劉禹錫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為家鄉。三、劉禹錫曾自稱“我本山東人”,“山東一書生”。唐代山東,指太行山之東,淮河之北,嘉興在江南,顯然不對,而劉禹錫的郡望中山,正在“山東”,彭城也在“山東”,彭城當是劉的籍貫。四,據作者考證,劉緒東遷后作官,是在761—769年間。他與盧氏結婚當在此間,七十二年生劉禹錫很可能就在彭城,這樣,彭城也是劉禹錫的出生地。

  

洛陽說

  劉禹錫的籍貫,他自己說的分明。七十一歲時,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自稱:“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其先漢景帝夫人子勝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孫因封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待,遇遷都洛陽,為北部都昌里人。世為儒而仕,墳墓在洛陽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陽之檀山原……父諱緒,亦以儒學,天寶未應進士,遂及大亂,舉足東遷,以違患難。因為東諸侯所用,其后為淅西從事,本府就加鹽副使,遂轉殿中,主務于墑橋”。很清楚,他的遠祖是漢代中山王劉勝之后,其后子孫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時,遷居洛陽,其后世世代代變為洛陽都昌里人。到劉禹錫之父劉緒才因避難東遷。這樣看來,中山是劉禹錫郡望,洛陽是其籍貫,應沒有問題。而且就在同一年,劉禹錫又在《汝州上后謝宰相狀》中說:“忽蒙天恩,稍移邁郡,籍占洛陽,病逝江干,老見鄉樹。榮感之至,事倍常情。”這是他從蘇州刺史調任汝州后寫的。文中說,他家在河南,籍貫在洛陽,自不應有誤,后來清代修《洛陽縣志》,也說劉禹錫是“河南洛陽人”。

  

嘉興說

  1963年卞孝萱先生發表《劉禹錫年譜》,認為劉禹錫籍貫是洛陽,而不是彭城,同時提出兩種新說:一說劉禹錫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漢中山王劉勝之后:二說劉禹錫出生在蘇州嘉興縣,理由是:劉禹錫《自傳》說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劉亮,據卞孝萱考證,劉亮是“加入洛陽籍的匈奴”人。


劉禹錫后世紀念


  

劉禹錫故居

  劉禹錫故居自宋代以來,明代、清代都對陋室進行過擴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縣撥款修葺。同年,陋室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5多畝。2008年,安徽和縣斥資千萬元改造劉禹錫陋室銘故居。

  

劉禹錫紀念館

  劉禹錫紀念館坐落在連州中學燕喜山,飛檐斗拱,采用朱紅色的支柱,無不透露出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筑風格,顯得古色古香。古樸雄偉的紀念館經精心布展后顯得魅力四射:燈光、壁畫、詩詞、銅像等場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歷史厚重感。

  

劉禹錫墳墓

  一代詩豪劉禹錫死后,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鄭州滎陽市政府在劉禹錫墓的基礎上,耗巨資建設了占地280多畝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劉禹錫公園,并免費向市民開放。 劉禹錫墓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城東二十里鋪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上,古稱檀山。墓北距鄭州至上街公路約70米,坐北面南,有圓形土冢,冢高約7.5米,周長約20米。據民國《滎陽縣志》載:“劉禹錫墓在檀山。”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兴海县| 屏东县| 扶余县| 梁河县| 阳谷县| 广灵县| 会宁县| 寿宁县| 温州市| 新津县| 津南区| 青冈县| 荣成市| 常山县| 潞城市| 和田市| 忻城县| 宁乡县| 宣城市| 河东区| 浪卡子县| 塔城市| 中江县| 农安县| 平南县| 黑山县| 丁青县| 盐城市| 博罗县| 景洪市| 泗洪县| 义乌市| 武义县| 穆棱市| 会宁县| 尉犁县| 修水县| 九龙城区| 博湖县|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