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 / 作者:劉禹錫 |
黔江秋水浸云霓,獨泛慈航路不迷。
猿狖窺齋林葉動,蛟龍聞咒浪花低。
如蓮半偈心常悟,問菊新詩手自攜。
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
|
|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解釋: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黔江秋水浸云霓,
獨泛慈航路不迷。
猿狖窺齋林葉動,
蛟龍聞咒浪花低。
如蓮半偈心常悟,
問菊新詩手自攜。
常說摩圍似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
譯文:
黔江的秋水滲透著彩虹,
獨自駕舟行進在慈航的航路上,不迷失方向。
猿狖偷窺僧房,樹葉搖動,
蛟龍聽到咒語,浪花平靜下來。
像蓮花一樣,領會了半部佛經的心境,
詢問菊花,手上自帶新作的詩篇。
常常說摩圍像靈鷲一樣神奇,
卻用山屐踏上丹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黔江秋景,表達了詩人對航行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感悟。詩中的黔江秋水和云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寓意著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獨泛慈航路不迷”表達了作者獨自航行的決心和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夠憑借慈航的導引找到正確的方向,不會迷失自己的航程。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猿狖偷窺僧房的情景,以及蛟龍聽到咒語后平靜的浪花。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界中動物的神奇和對人類的關注,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和對生命力量的敬畏。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蓮花和菊花作比喻,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和對藝術創作的追求。他將自己的心境比作蓮花,領會佛教的智慧,同時他也向菊花請教,手上自帶新作的詩篇,展示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
最后兩句,“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表達了作者對摩圍山的景色的美譽,將其比作靈鷲,但自己卻用山屐踏上通往高處的丹梯,顯示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事業的追求。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比喻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生命和藝術的熱愛,表達了他對航行、領悟和追求的向往,具有深邃的詩意和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