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 作者:劉禹錫 |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緘至,行臺綺席張。
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
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
醞成十日酒,味敵五云漿。
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
|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解釋: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一種珍貴的水果——蒲桃,它原產于西域,后來被引入到北方的梁王府中。劉禹錫以此表達了對蒲桃的贊美,并略帶遺憾地稱自己為"末至客",無緣品嘗這美味佳果。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緘至,行臺綺席張。
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
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
醞成十日酒,味敵五云漿。
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這首詩描繪了蒲桃的特點和美味,展現了詩人對它的喜愛之情。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進一步分析和賞析:
詩詞的開頭寫道,蒲桃是一種珍貴的果實,它原本生長在遙遠的西域地區,后來被人們引入到北方地區。這種引進的行為表明了人們不斷追求新奇事物和美味佳肴的愿望。
接著,詩人提到自己曾經隨漢朝的使者一同前往西域,并且親眼見證了這種珍果,而今天這種蒲桃卻被寄送給了梁王。這表達了詩人對蒲桃的珍貴和重要性的認可。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蒲桃的美味。詩人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了蒲桃的外觀和口感。他說蒲桃像魚鱗一樣濕潤,像馬奶一樣帶有一絲殘霜。這些描寫展示了蒲桃的鮮嫩和清甜。
詩人還提到蒲桃染指后的香氣,形容它的甘甜如同喉間的甘露。他將蒲桃與美酒相比,說它經過十天的醞釀,口感媲美上品的甘醇酒,味道不亞于稠厚的五云漿。這種比喻展示了蒲桃的美味與珍貴。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的遺憾之情,稱自己為"末至客",無緣品嘗這美味佳果。這是一種自謙的姿態,同時也表達了對蒲桃美味的渴望和羨慕之情。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蒲桃的珍貴和美味,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蒲桃的贊美和向往。同時,詩中的自謙之辭也凸顯了詩人對美味佳肴的向往和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