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 / 作者:劉禹錫 |
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
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
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
|
|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解釋: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是唐代文人劉禹錫的作品。它描述了作者在柱山上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對道德和自然的贊美和敬仰。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
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
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柱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道德、自然和長壽的思考和敬仰。
首先,詩中提到了一個"先生",他是見過堯帝(古代中國的名君)之心,與作者一同前去"九有"(九有亦為傳說中的仙境)。這暗示了作者追求道德和精神境界上的升華,希望能夠達到超凡脫俗的境地。
接下來,詩中描述了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表現(xiàn)出社會的治理有方。而作為一個士人,作者在這個繁華世界中找到了心靈的安靜之地——安林藪。這是一種對個人自我修養(yǎng)和心靈歸宿的渴望和追求。
詩的最后部分強調(diào)了道德的價值和名聲的長久。它說道,道是自然的重要,而名聲則具有無窮無盡的壽命。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的原則和準則,暗示了作者對道德行為的重視和尊崇。
整首詩通過描繪柱山的奇特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和自然的崇敬之情。柱山被描繪為道的象征,人們對其心懷敬畏。詩中的景物描寫含有神秘色彩,給人以超凡出世和寧靜安詳?shù)母杏X。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和追求,蘊含了崇尚道德和回歸自然的哲學觀念。它通過描繪柱山景象,表達了對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向往,并突顯了道德的價值和名聲的長久。這首詩提供了人們對道德和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并呼吁人們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和道德的高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