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歐陽修詩詞作品集:
醉翁亭記 蝶戀花 畫眉鳥 賣油翁 玉樓春 浪淘沙 采桑子 踏莎行 秋聲賦 豐樂亭游春·其三 長相思 采桑子 豐樂亭記 玉樓春 浣溪沙 采桑子 訴衷情·眉意 畫地學書 戲答元珍 蝶戀花 采桑子 伶官傳序 望江南 五代史伶官傳序 漁家傲 漁家傲 朝中措·平山堂 別滁 臨江仙 蝶戀花 朋黨論 秋懷 田家 阮郎歸 蝶戀花 采桑子 臨江仙 南歌子 望江南 漁家傲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青玉案 踏莎行 漁家傲 浪淘沙 憶秦娥 采桑子 生查子 蝶戀花 采桑子 晚泊岳陽 漁家傲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定風波 鵲踏枝 梅圣俞詩集序 少年游 減字木蘭花 玉樓春 瀧岡阡表 相州晝錦堂記 采桑子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武陵春 浣溪沙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祭石曼卿文 采桑子 縱囚論 詠零陵 五代史宦官傳序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鷓鴣天 采桑子 豐樂亭游春三首 送楊寘序 勞停驛 宿云夢館 少年游 玉樓春 玉樓春 訴衷情 千秋歲 浣溪沙 漁家傲 雨中花 釋秘演詩集序 定風波 踏莎行 卜算子 醉蓬萊 鶴沖天 浪淘沙 浪淘沙 桃源憶故人 蝶戀花 啼鳥 圣無憂 蝶戀花 蝶戀花(詠枕兒) 涼州令(東堂石榴) 定風波 漁家傲 漁家傲(與趙康靖公) 減字木蘭花 清商怨 玉樓春(印眉) 夜行船 浣溪沙 蝶戀花 阮郎歸 長相思 采桑子 新開棋軒呈元珍表臣 望江南 蝶戀花 清平樂 浣溪沙 浪淘沙 漁家傲 漁家傲(七夕)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采桑子 玉樓春 恨春遲 訴衷情 系裙腰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定風波 漁家傲 玉樓春 玉樓春 漁家傲 蝶戀花 減字木蘭花 阮郎歸 桃源憶故人 一落索 減字木蘭花 玉樓春 玉樓春 蕙香囊 鹽角兒 鹽角兒 南鄉子 好女兒令 滿路花 燕歸梁 燕歸梁 品令 惜芳時 漁家傲 梁州令 于飛樂 千秋歲 摸魚兒 圣無憂 鵲橋仙 南鄉子 南鄉子 越溪春 夜行船 虞美人 浣溪沙 驀山溪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題上林后亭)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蝶戀花 蝶戀花 阮郎歸 采桑子 解仙佩 宴瑤池 夜行船 夜行船 迎春樂 減字木蘭花 玉樓春 踏莎行慢 踏莎行 南鄉子 感庭秋 滴滴金 怨春郎 阮郎歸 阮郎歸 阮郎歸 錦香囊 洞仙歌令 洞仙歌令 一斛珠 蝶戀花 看花回 鼓笛慢 少年游 少年游 少年游 憶漢月 洞天春 賀圣朝影 洛陽春 御帶花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定風波 定風波 定風波 圣無憂 桃源憶故人 御街行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蝶戀花 蝶戀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舟中寄劉昉秀才 至喜堂新開北軒手植楠木兩株走筆呈元珍表臣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伊川泛舟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宿廣化寺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上方閣 游瑯琊山 幽谷晚飲 逸老亭 眼有黑花戲書自遣 雪後玉堂夜直 謝太傅杜相公寵示嘉篇 曉詠 晚過水北 題光化張氏園亭 歲暮書事 送石揚休還蜀 送韓子華 嵩山十二首·三醉石 思白兔雜言戲答公儀憶鶴之作 叔平少師去後會老堂獨坐偶成 書素屏 三日赴宴口占 去思堂手植雙柳今已成陰因而有感 七交七首·王秀才 盤車圖 擬玉臺體七首·雨中歸 馬嚙雪 綠竹堂獨飲 寄題相州榮歸堂 寄大名程資政琳 集禧謝雨 河南王尉西齋 和原甫舍人閣下午寢歸有作 和梅圣俞元夕登東樓 和梅圣俞杏花 和劉原父從幸後苑觀稻呈講筵諸公 韓公閱古堂 鬼車 奉答圣俞宿直見寄之作 端午帖子·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夫人合五首 冬夕小齋聯句寄梅圣俞 春帖子詞二十首·九夫人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八夫人合五首 春日獨居 初食雞頭有感 初冬歸襄城弊居 酬張哭判官泛溪 病中代書奉寄圣俞二十五兄 罷官西京回寄河南張主簿 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 原甫致齋集禧余亦攝事後廟謹呈拙句兼簡圣俞 小桃 送張如京知安肅軍 三橋詩·右宜遠 三橋詩·右飛蓋 去思堂會飲得春字 秋郊曉行 瑯琊山六題·庶子泉 瑯琊山六題·石屏路 倦征 井桐 過寒二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七夫人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二溫成皇后合四首 愁牛嶺 蟲鳴 張仲通示墨竹嗣以嘉篇豈勝欽玩聊以四韻仰酬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白傅墳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八節灘 幽谷種花洗山 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謝提刑張郎中寄筇竹拄杖 小圃 詳定幕次呈同舍 仙意 西園 聞沂州盧侍郎致仕有感 送朱生 送鄭革先輩賜第南歸 送張學士知郢州 送楊員外 送吳生南歸 送王尚◇三原尉 送王公慥判官 送李太傅知冀州 送黎生下第還蜀 嵩山十二首·中峰 嵩山十二首·一峻極寺 嵩山十二首·天門 松門 圣俞會飲 三橋詩·右望佳 日長偶書 秋日與諸君馬頭山登高 清州書事 樵者 七交七首·楊戶曹 擬玉臺體七首 擬玉臺體七首·別後 暮春書事呈四舍人 勉劉申 樓頭 留題安州朱氏草堂 立秋有感寄蘇子美 李留後家聞箏坐上作 離彭婆值雨投臨汝驛回寄張九屯田司錄 樂郊詩 瑯琊山六題·惠覺方丈 瑯琊山六題·歸云洞 瑯琊山六題·班春亭 來燕堂與趙叔平王禹玉王原叔韓子華聯句 郡齋書事寄子履 禁火 金雞五言十四韻 劍聯句 惠泉亭 花山寒食 和昭文相公上巳宴 和原父揚州六題·自東門泛舟至竹西亭登昆丘 和原父揚州六題·蒙谷} 和原父揚州六題·昆丘臺} 和楊子聰答圣俞月夜見寄 和景仁試明經大義多不通有感 和江鄰幾學士桃花 觀魚軒 奉答圣俞歲日書事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十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九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二溫成皇后合四首 讀張李二生文贈石生先 代鳩婦言 答圣俞莫飲酒 答判班孫待制見寄 答梅圣俞 次韻再作 春帖子詞二十首·一皇后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五溫成皇后合四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四溫成皇后合四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十夫人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三溫成皇后合四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六夫人合五首 楚澤 初至潁州西湖種瑞蓮黃楊寄淮南轉運呂度支發 初晴獨游東山寺五言六韻 酬凈照大師說 柴舍人金霞閣 殘臘 表海亭 子華學士儤直未滿遽出館伴病夫遂當輪宿輒成 朱家曲 鄭十一先輩赴四明暮 鎮陽殘杏 招許主客 贈潘道士 贈梅圣俞 贈李士寧 贈歌者 再和圣愈見答 月夕 與子華原父小飲坐中寄同州江十學士休復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送學士三丈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和游午橋莊 予作歸鴈亭於滑州後十有五年梅公儀來守是邦 又行次作 又寄許道人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魚鷹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晚登菩提上方 應制賞花釣魚 憶龍門 依韻和圣俞見寄 秀才歐世英惠然見訪於其還也聊以贈之 行云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 謝人寄雙桂樹子 謝景平挽詞 小飲坐中贈別祖擇之赴陜府 夏享太廟攝事齋宮聞◇寄原甫 下直 戲贈 戲劉原甫 戲答仲儀口號 戲答圣俞持燭之句 喜雪示徐生 喜定號和禹玉內翰 洗兒歌 聞潁州通判國博與知郡學士唱和頗多因以奉寄 聞梅二授德興令戲書 晚步綠陰園遂登凝翠亭 題東合後集 鷤◇ 歲晚書事 送左殿丞入蜀 送趙山人歸舊山 送張吉老赴浙憲 送楊君歸漢上 送楊辟秀才 送薛水部通判并州 送威勝軍張判官 送王學士赴兩浙轉運 送王尚恭隰州幕 送孫秀才 送沈學士知常州 送沈待制陜西都運 送任處士歸太原 送琴僧知白 送裴如晦之吳江 送劉學士知衡州 送李寔 送姜秀才游蘇州 送道州張職方 宋司空挽辭 嵩山十二首·天門泉 嵩山十二首·二室道 嵩山十二首·拜馬澗 述懷送張總之 書王元之畫像側 試院聞奚琴作 攝事齋宮偶書 射生戶 山齋戲書絕句二首 山齋戲書絕句二首 汝癭答仲儀 球場看山 秋陰 秋狝詩 千葉紅梨花 琵琶亭上作 琵琶亭 陪府中諸官游城南 擬剝啄行寄趙少師 南獠 內直對月寄子華舍人持國廷評 內直晨出便赴奉慈齋宮馬上口占 鳴鳩 明堂慶成 明妃小引 猛虎 旅思 留守相公移鎮漢東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離峽州後回寄元珍表臣 樂哉襄陽送劉太尉從廣赴襄陽 瑯琊山六題·瑯琊溪 看花呈子華內翰 景靈宮致齋 景靈朝謁從駕還宮 禁中見◇紅牡丹 借觀五老詩次韻為謝 解官後答韓魏公見寄 寄棗人行書贈子履學士 寄題嵩巫亭 寄劉昉秀才 寄閣老劉舍人 會飲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從 會老堂 會峰亭 鶴聯句 和原父揚州六題·竹西亭} 和原父揚州六題·時會堂二首之一} 和晏尚書自嘲 和晏尚書對雪招飲 和徐生假山 和圣俞唐書局後叢莽中得蕓香一本之作用其韻 和圣俞感李花 和劉原甫平山堂見寄 和較藝將畢 和韓學士襄州聞喜亭置酒 和丁寶臣游甘泉寺 漢宮 寒食值雨 廣愛寺 觀龍圖閣三圣御書應制 感春雜言 奉使道中五言長韻 奉答圣俞達頭魚之作 奉酬長文舍人出城見示之句 對雪十韻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一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四溫成皇后合四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三溫成皇后合四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七夫人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八夫人合五首 獨至香山憶謝學士 讀易 讀山海經圖 東合雨中 釣者 答子履學士見寄 答原父 答謝判官獨游幽谷見寄 答王禹玉見贈 答樞密吳給事見寄 答梅圣俞大雨見寄 答端明王尚書見寄兼簡景仁文裕二侍郎二首 答端明王尚書見寄兼簡景仁文裕二侍郎二首 答杜相公惠詩 答杜相公寵示去思堂詩 叢翠亭 春晚同應之偶至普明寺小飲作 春晴書事 初伏日招王幾道小飲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 酬圣俞朔風見寄 酬滑州公儀龍圖見寄 棖子 常州張卿養素堂 別後奉寄圣俞二十五兄 被牒行縣因書所見呈寮友 鵯鵊詞 白牡丹 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五言二十四韻 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鴈 智蟾上人游南岳 張主簿東齋 贈沈遵 贈潘景溫叟 贈杜默 憎蚊 早春南征寄中諸友 早朝感事 遠山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和龍門曉望 與李獻臣宋子京春集東園得節字 余昔留守南都得與杜祁錢唱和詩有答公見贈二 游彭城公白蓮莊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鴛鴦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魚罾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石筍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石樓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上山 幽谷泉 永陽大雪 憶滁州幽谷 夷陵書事寄謝三舍人 依韻和杜相公喜雨之什 依韻答杜相公寵示之作 伊川獨游 伊川獨游 野鵲 雪中寄友人 休逸臺 行至椹澗作 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 謝判官幽谷種花 仙草 下直呈同行三公 狎鷗亭 蝦蟇碚 戲書示黎教授 戲書拜呈學士三丈 戲石唐山隱者 戲答圣俞 席上送劉都官 希真堂東手種菊花十月始開 西征道中送陳舅秀才北歸 西齋小飲贈別陜州沖卿學士 西園石榴盛開 西湖泛舟呈運使學士張掞 夕照 吳學士石屏歌 渦河龍潭 聞朱祠部罷潯州歸闕 望州坡 題張損之學士蘭皋亭 題凈慧大師禪齋 堂中畫像探題得杜子美 太傅相公入陪大祀以疾不行圣恩優賢詔書俞允 太傅杜相公有答兗州待制之句其卒章云獨無風 蘇主簿挽歌 送朱職方提舉運鹽 送智蟾上人游天臺 送余姚陳寺丞 送楊先輩登第還家 送楊君之任永康 送徐生之澠池 送徐生秀州法曹 送謝希深學士北使 送吳照鄰還江南 送渭州王龍圖 送王汲宰藍田 送田處士 送曇穎歸廬山 送潤州通判屯田 送目 送孟都官知蜀州 送梅秀才歸宣城 送梅龍圖公儀知杭州 送劉十三南游 送廖八下第歸衡山 送孔秀才游河北 送孔生再游河北 送客回馬上作 送京西提刑趙學士 送京西提點刑獄張駕部 送賈推官赴絳州 送黃通之鄖鄉 送胡學士知湖州 送高君先輩還家 送楚建中潁州法曹 嵩山十二首·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中峰 嵩山十二首·玉女搗衣石 嵩山十二首·玉女窗 嵩山十二首 四月十七日景靈宮奉迎仁宗皇帝御容有感 水磨亭子 雙桂樓 書懷感事寄梅圣俞 石篆詩 圣俞惠宣州筆戲書 升天檜 人日聚星堂燕集探韻得豐字 清明賜新火 青松贈林子 乞藥有感呈梅圣俞 七交七首·自敘 七交七首·梅主簿 七交七首·河南府張推官 擬玉臺體七首·落日窗中 南征道寄相送者 南郊慶成 內直奉寄圣俞博士 馬上默誦圣俞詩有感 龍興槷小飲呈表臣元珍 龍溪 留題鎮陽潭園 留守相公禱雨九龍祠應時獲澍呈府中同寮 聚星堂前紫薇花 金鳳花 寄左軍巡劉判官 寄子春發運待制 寄張至秘校 寄謝晏尚書二絕 寄謝晏尚書二絕 寄渭州王仲儀龍圖 寄題宜城縣射亭 寄題梅龍圖滑州溪園 寄題洛陽致政張少卿靜居堂 寄題劉著作羲叟家園效圣俞體 寄題景純學士藏春塢新居 寄生槐 寄劉都官 寄河陽王宣徽 寄韓子華 寄答王仲儀太尉素 獲麟贈姚辟先輩 徽安門曉望 後潭游船見岸上看者有感 賀九龍廟祈雪有應 和原父揚州六題·時會堂二首之二} 和應之同年兄秋日雨中登凎愛寺閣寄梅圣俞 和太傅杜相公寵示之作 和人三橋 和陸子履再游城西李園 和較藝書事 和公儀贈白鷴 和公儀試進士終場有作 和出省 過錢文僖公白蓮莊 鞏縣陪祭獻懿二后回孝義橋道中作 鞏縣初見黃河 公子 葛氏鼎 橄欖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馬上作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 奉寄襄陽張學士兄 奉和劉舍人初雪 奉答子履學士見贈之作 二月雪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六夫人合五首 東齋對雪有懷 登絳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 得滕岳陽書大夸湖山之美郡署懷物甚野其意有 答子華舍人退朝小飲官舍 答許發運見寄 答西京王尚書寄牡丹 答王內翰范舍人 答太傅相公見贈長韻 答圣俞白鸚鵡雜言 答圣俞 答呂太博賞雙蓮 答劉原父舍人見過後中夜酒定復追昨日所覽雜 答和呂侍讀 翠旌詩 春日獨游上林院後亭見櫻桃花奉寄希深圣俞仍 初至夷陵答蘇子美見寄 出省有日書事 酬孫延仲龍圖 長句送陸子履學士通判宿州 病中聞梅二南歸 紫石屏歌 晝錦堂 舟中望京邑 中秋不見月問客 折刑部海棠戲贈圣俞二首 折刑部海棠戲贈圣俞二首 詔重修太學詩 齋宮感事寄原甫學士 早夏鄭工部園池 早赴府學釋奠 再至西都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和國庠勤講之什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除夜偶成拜上學士三丈 游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 游石子澗 鸚鵡螺 憶鶴呈公儀 夷陵歲暮書事呈元珍表臣 依韻奉酬圣俞二十五兄見贈之作 謁廟馬上有感 夜聞風聲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講 馴鹿 新霜二首 新霜二首 謝觀文理尚書惠西京牡丹 縣舍不種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類因戲書七言 閑居即事 夏侯彥濟武陟尉 下牢溪 下牢津 戲書 西湖戲作示同游者 庭前兩好樹 天辰 題張應之縣齋 題薦嚴院 送致政朱郎中 送章生東歸 送張屯田歸洛歌 送張生 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略司 送友人南下 送滎陽魏主簿 送辛判官 送襄陵令李君 送王平甫下第 送同年史褒之武功尉 送唐生 送宋次道學士赴太平州 送呂夏卿 送龍茶與許道人 送劉虛白二首 送劉虛白二首 送劉秀才歸河內 送劉半千平陽簿 送慧勤歸余杭 送公期得假歸絳 送竇秀才 送刁紡推官歸潤州 嵩山十二首·公路澗 四月九日幽谷見緋桃盛開 誰言答圣俞見寄兼簡東京諸友 數詩 書宜城修水渠記後奉呈朱寺丞 壽樓 食糟民 圣俞在南省監印進士試卷有兀然獨坐之嘆因思 群玉殿錫宴 秋晚凝翠亭 清明前一日韓子華以靖節斜川詩見招游李園既 琴高魚 祈雨曉過湖上 七言二首答黎教授 七言二首答黎教授 七交七首·張判官 普明院避暑 盆池 擬玉臺體七首·夜夜曲 梅圣俞寄根杏 龍門泛舟晚向香山 哭圣俞 郡人獻花 拒霜花 久在病告近方赴直偶成拙詩二首 久在病告近方赴直偶成拙詩二首 絳守居園池 江行贈鴈 江上彈琴 寄徐巽秀才 寄西京張法曹 寄梅圣俞 還述懷 懷嵩樓晚飲示徐無黨無逸 滑州歸鴈亭 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園 和晏尚書夏日偶至郊亭 和武平學士歲晚禁直書懷五言二十韻 和圣俞聚蚊 過張至秘校莊 谷正至始得先所寄書及詩不勝喜慰因書數韻奉 緱氏縣作 感二子 赴集禧宮祈雪追憶從先皇駕幸泫然有感 扶溝知縣周職方錄示白鶴宮蘇才翁子美贈黃道 奉送原甫侍讀出守永興 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 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 奉答原甫見過寵示之作 豐樂亭小飲 飛蓋橋翫月 讀梅氏詩有感示徐生 定力院七葉木 代贈田文初 大熱二首 大熱二首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 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 答通判呂太博 答錢寺丞憶伊川 春使道中作三首 春使道中作三首 春使道中作三首 春寒效李長吉體 初至虎牙漢見江山類龍門 初夏西湖 初夏劉氏竹林小飲 出郊見田家蠶麥已成慨然有感 崇政殿試賢良晚歸 嘲少年惜花 病告中懷子華原父 拜赦 百子坑賽龍 罷官後初還襄城弊居述懷十韻回寄洛中舊寮 竹間亭 竹間亭 重贈劉原父 鄭駕部射圃 鎮陽讀書 贈學者 贈王介甫 贈沈博士歌 贈廬山僧居訥 雨後獨行洛北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昨日偶陪後騎同適近郊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陪飲上林院後亭見櫻桃 於劉功曹家見楊直講女奴彈琵琶戲作呈圣俞 有贈余以端溪綠石枕與蘄州竹簟皆佳物也余既 學書二首 學書二首 行次葉縣 曉發齊州道中二首 曉發齊州道中二首 暇日雨後綠竹堂獨居兼簡府中諸僚 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呈圣俞 聞原甫久在病告有感 聽平戎操 太清宮燒香 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詩謹成 送子野 送鄆州李留後 送謝中舍二首 送謝中舍二首 送謝學士歸闕 送前巫山宰吳殿丞 送焦千之秀才 送白秀才西歸 錢相中伏日池亭宴會分韻 七交七首·尹書記 南征回京至界上驛先呈城中諸友 暮春有感 留題齊州舜泉 留題南樓二絕 留題南樓二絕 劉秀才宅對弈 劉丞相挽詞二首 劉丞相挽詞二首 霽後看雪走筆呈元珍判官二首 霽後看雪走筆呈元珍判官二首 寄題沙溪寶錫院 寄秦州田元均 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 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 即目 黃牛峽祠 黃河八韻寄呈圣俞 荷葉 荷葉 和圣俞李侯家鴨腳子 和圣俞春雨 和梅龍圖公儀謝鷴 和梅公儀嘗茶 過中渡二首 過中渡二首 古瓦硯 賦竹上甘露 伏日贈徐焦二生 奉使契丹道中答劉原父桑乾河見寄之作 奉答子履學士見寄之作 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見過會飲之作 奉酬揚州劉舍人見寄之作 風吹沙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五溫成皇后合四首 讀楊蟠章安集 冬後三日陪丁元珍游東山寺 彈琴效賈島體 代書寄尹十一兄楊十六王三 大行皇帝靈駕發引挽歌辭 答朱寀捕蝗詩 答梅圣俞寺丞見寄 答梅圣俞莫登樓 答呂公著見贈 初食車螯 齋宮尚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于此嘗有聞◇詩 齋宮尚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于此嘗有聞◇詩 齋宮尚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于此嘗有聞◇詩 齋宮尚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于此嘗有聞◇詩 贈許道人 再至汝陰三絕 再至汝陰三絕 再至汝陰三絕 雨中獨酌二首 雨中獨酌二首 永州萬石亭 永昭陵挽詞三首 永昭陵挽詞三首 永昭陵挽詞三首 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圣俞 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圣俞 夜意 夜聞春風有感奉寄同院子華紫微長文景仁 夜宿中書東合 刑部看竹效孟郊體 戲贈丁判官 題金山寺 蘇才翁挽詩二首 蘇才翁挽詩二首 送祝熙載之東陽主簿 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歸滁陽 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歸滁陽 秋懷二首寄圣俞 秋懷二首寄圣俞 欒城遇風效韓孟聯句體 將至淮安馬上早行學謝靈運體六韻 箕山 和謝學士泛伊川浩然無歸意因詠劉長卿佳句作 和對雪憶梅花 歸田四時樂春夏二首 歸田四時樂春夏二首 官舍假日書懷奉呈子華內翰長文原甫景仁舍人 芙蓉花二首 芙蓉花二首 奉使道中寄坦師 端午帖子·溫成合四首 端午帖子·溫成合四首 端午帖子·溫成合四首 端午帖子·溫成合四首 讀徂徠集 答和王宣徽 春日詞五首 春日詞五首 春日詞五首 春日詞五首 春日詞五首 別圣俞 白發喪女師作 奉使道中作 與謝三學士唱和八首·和八月十五日齋宮對月 雪晴 退居述懷寄北京韓侍中二首 退居述懷寄北京韓侍中二首 同年秘書丞陳動之挽詞二首 同年秘書丞陳動之挽詞二首 題滁州醉翁亭 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 寄子山待制二絕 寄子山待制二絕 寄圣俞 寄圣俞 寄圣俞 歸鴈亭 答楊辟喜雨長句 嘗新茶呈圣俞 寶劍 自勉 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 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 晏元獻公挽辭三首 晏元獻公挽辭三首 晏元獻公挽辭三首 行次壽州寄內 太白戲圣俞 宋宣獻公挽詞三首 宋宣獻公挽詞三首 宋宣獻公挽詞三首 三游洞 榴花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讀蟠桃詩寄子美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班班林間鳩寄內 續作永昭陵挽詞五首 續作永昭陵挽詞五首 續作永昭陵挽詞五首 續作永昭陵挽詞五首 續作永昭陵挽詞五首 謝公挽詞三首 謝公挽詞三首 謝公挽詞三首 黃溪夜泊 和劉原父澄心紙 感興五首 感興五首 感興五首 感興五首 感興五首 感事四首 感事四首 感事四首 感事四首 甘露寺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吊黃學士三首 吊黃學士三首 吊黃學士三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圣俞分韻得亭皋木葉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圣俞分韻得亭皋木葉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圣俞分韻得亭皋木葉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圣俞分韻得亭皋木葉 滄浪亭 菱溪大石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 重讀徂徠集 再和明妃曲 有馬示徐無黨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山槎 送丁元珍峽州判官 傷春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答蘇子美離京見寄 酬學詩僧惟晤 廬山高歌 西湖念語 又和 憶山示圣俞 憶焦陂 顏跖 和圣俞百花洲二首 和圣俞百花洲二首 初春 邊戶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 小池 桐花 宿云夢館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贈隱者 詠雪 洛陽牡丹圖 白兔 涼州令/梁州令 早朝 哭曼卿 鷺鷥 鷺鷥 初寒 感事 晉祠 試筆 春雪 春曉 書懷 圣無憂/烏夜啼 木芙蓉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啼鳥 偶書 啼鳥 雙井茶 再和 再和 鶴沖天 詩一首 詩一首 喜雨 絕句 豐樂亭游春 日本刀歌 夜行船 夢中作 瑞鷓鴣 木蘭花 少年游 少年游 讀書 長相思 長相思 南鄉子 青玉案 訴衷情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踏莎行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臨江仙 臨江仙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漁家傲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歐陽修
歐陽修簡介

全 名 歐陽修

歐陽修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歐陽修的生平


  歐陽修在其父歐陽觀任綿州推官時出生于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四歲喪父,隨叔父歐陽曄在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用蘆葦在沙地上寫字、畫畫,還教他識字。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

  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進士。

  1031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1034年(景佑元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

  1036年(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1040年(康定元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后知諫院。

  1043年(慶歷三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

  1045年(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1054年(至和元年)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1057年(嘉佑二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1060年(嘉佑五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后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

  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

  1070年(熙寧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

  1071年(熙寧四年)六月,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

  1072年(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卒于家,謚文忠。


歐陽修歐陽修的軼事典故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023年和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030年,歐陽修再次參加禮部組織的春闈,歐陽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崇政殿舉行。3月14日,殿試放榜,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琴論家”

  歐陽修一生不僅喜歡彈琴、聽琴、藏琴,而且喜歡寫琴詩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以論琴意與琴理,深得琴中趣。從歐陽修現存的詩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人的歐陽修,而且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論家的歐陽修。

  

“醉翁”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于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千古伯樂”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后生極盡贊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后世,堪稱千古伯樂。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風流丑聞

  據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并無血統關系,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敗露后,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后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他的政敵錢勰也借此攻擊他,最后被朝廷貶到滁州。

  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蔣宗孺犯了事,遭到彈劾,蔣本來希望歐陽修能幫自己開脫一下,歐陽修卻上書要求盡快處理。蔣對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歐陽修和大兒媳吳春燕有染。不久還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當時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罷。


歐陽修歐陽修的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時而孤,有賢母荻桿畫地育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游,以詩唱和。后入朝任館閣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貶,他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轉乾德縣令,又復任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知諫院,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揚州、潁州、開封府,后以翰林學士知貢舉,拜樞密副使、參知事先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歸,贈太子太師,謚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主張文以明道,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答吳充秀才書》),主張文以致用,反對“舍近取遠”(《與張秀才第二書》),強調文道結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對浮艷華靡的文風。其散文《朋黨論》、《與高司諫書》、《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政論、史論,或針砭時弊,或以古鑒今,其《醉翁亭記》、《秋聲賦》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懷,平易流暢、委婉曲折。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評其文為“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其詩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無夕》、《畫眉鳥》、《戲答元珍》等,意境別穎,清麗秀美,耐人尋味。葉夢得《石林詩話》有評:“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故言多平易疏暢。”其詞多寫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臨江仙》(柳外輕雷)等,情思深遠,婉轉清麗,與晏殊詞風相近。部分詞作表現了個人志趣抱負,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欄檻)等。而其《六一詩話》則開歷代詩話之先河,影響深遠。


歐陽修歐陽修的成就


  

文學成就

  詩文革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里,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并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后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在對待“道”與“文”的關系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后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樸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

  詩詞歌賦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于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于論詩,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后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首部牡丹專著

  1034年,歐陽修親睹“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邀游”,于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10]

  創立應用文體

  歐陽修是杰出的應用文章家,不僅應用文寫作頗有建樹,而且對應用文理論貢獻也很大。歐陽修創立應用文概念,構筑了應用文理論的大體框架。他認為應用文的特點有三。一是真實,二是簡潔質樸,三是得體。歐陽修主張應用文應合大體、文體、語體,其理論已相當精深。歐陽修對公文的貢獻很大。他寫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論也很系統。公文內容“必須合於物議,下悅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讀”,采用“四六”的語言形式(《內制集序》),開蘇軾改革駢文之先河。他自責其公文有“無以發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牽常格”的毛病,主張內容要完整出新,有條有理;形式既要規范,又要創新。

  政治成就

  歐陽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保持了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與范仲淹等共謀革新。晚年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思想漸趨保守,對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譏評;但比較實事求是,和司馬光等人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

  

其他成就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并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于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


歐陽修歐陽修的評價


  曾慥(zào)《樂府雅詞》序:“歐陽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

  王安石:“如公器質之深厚,知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尤展成《花間集》:“六一婉麗,實妙于蘇。歐陽公雖游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

  羅大經:“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修得其深。”

  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疏雋開子野,深婉開少游。”

  朱熹:“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

  毛先舒評其《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此可謂層深而渾成。”

  郭紹虞《宋詩話考》:“詩話之稱,固始于歐陽修,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

  正是歐陽文忠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才有了曾鞏、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嗚呼!是歐陽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追古溯今,世間已無歐陽修,堪與之比肩者,可有其二者否?——袁春乾

  第一,歐陽修在傳統文化的重重束縛下掙扎著表現自我。他淡視名利,無欲則剛,其目的也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圖新”。第二,政治上他采取的路徑是用批評、諫諍來緩解社會危機。第三,學術上對當時僵化風尚和陳舊價值觀進行抵制和反撥。在當時隨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環境中,歐陽修身居高位,仍堅守大節,保持人格尊嚴,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對習慣勢力和庸俗無聊的生存狀態進行抵拒,對社會責任自覺地擔當。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吸取勇于擔當的因子,來培育抵拒庸俗、無聊的抗體。這也是我們今天紀念歐陽修的重要意義所在。——歐陽修研究專家、江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朱安群


歐陽修歐陽修的紀念設施


  全國現有兩座歐陽修紀念館,一座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上,一座位于江西省永豐縣恩江河畔的永叔公園內。

  

安徽滁州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在“慶歷新政”失敗后被貶滁州其間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這成為瑯琊山文化底蘊的精髓,為了紀念歐陽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從上個世紀60年代籌建紀念館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親筆題名。在新落成的紀念館內,陳列著重塑的歐陽修雕像以及歐公生平所畫的30幅畫。

  

吉安永豐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修建于1984年。1997年,為紀念歐陽修誕辰990周年進行了陳列修改。2007年,為迎接歐陽修千年華誕,對陳列室進行了重新設計規劃,開辟了三個展廳,分為剛正愛民政治改革家、北宋文壇領袖、功績卓著史學家、道德文章天下師等四個部分。利用圖表、文字、照片、實物和場景等方式,全面介紹歐陽修的生平,系統展示了歐陽修在文學、史學、政治、經學、金石學、目錄學、譜牒學等方面的成就,展現了他一生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留下的許許多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正因為如此,歐陽修一直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國際友人所敬仰和尊崇。歐陽修紀念館1996年列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縣紀委確定為廉政教育基地。

  歐陽修紀念館建在永叔公園內,園內主要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瀧岡阡表碑亭等建筑,還有歐陽修石刻雕像、“畫荻教子”雕像、“文壇泰斗”兩組人物青石雕像及文化長廊、紀念碑廊等,加上古樸高雅的狀元樓(宋)和雄渾端莊的報恩寺塔(明)坐落其間,更顯文化底蘊的豐厚。

  

歐陽修墓及祠

  位于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15米,并排右側有薛夫人墓。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外照壁、大門、內照壁、東西兩廡、大殿、墓冢,四周建有圍墻,外照壁高約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3間,門前左右修有臺階,階旁各有一銜環石獅。內照壁與垣墻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分。左右兩側各有一個便門,庭院中間修有南北甬道,直達大殿,甬道兩旁立有石豬、石羊等石雕,對稱排列,間距3米,石雕高約1米,甬道兩側各建有廂房3間。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河县| 炎陵县| 鲁山县| 韶关市| 林口县| 乃东县| 太保市| 将乐县| 淮安市| 河池市| 孙吴县| 安国市| 长子县| 莆田市| 廊坊市| 西乌珠穆沁旗| 穆棱市| 肃南| 英超| 车致| 衡阳市| 什邡市| 策勒县| 咸宁市| 武义县| 宜君县| 贵定县| 宜阳县| 万全县| 青田县| 中超| 临清市| 宁化县| 孝感市| 平阴县| 明光市| 抚宁县| 宜春市| 田阳县| 宁城县| 博客|